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猪圆环病毒2 型的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病原学 | 第10-11页 |
·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PCV2 致病机制 | 第12-13页 |
·PCV2 与其他病毒共感染的研究 | 第13-14页 |
·PCV2 的防治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见下页) | 第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材料 | 第18-23页 |
·细胞株和毒株 | 第18页 |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22页 |
·细胞培养用溶液 | 第18-19页 |
·动物实验相关的溶液 | 第19-20页 |
·HE 染色用溶液 | 第20页 |
·免疫组化用试剂 | 第20-21页 |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用标记抗体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3 方法 | 第23-27页 |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感染 | 第23页 |
·临床症状观察 | 第23页 |
·大体病理变化观察 | 第23页 |
·组织学病理变化观察 | 第23-24页 |
·病料的采集 | 第23页 |
·组织切片的制作 | 第23-24页 |
·显微镜下对组织切片的观察 | 第24页 |
·仔猪组织中PCV2 与PPV 的免疫组化检测 | 第24-25页 |
·PCV2 与PPV 抗体检测 | 第25页 |
·PCV2 和PPV 共感染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数据表示和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4. 结果 | 第27-58页 |
·临床症状与周增重统计 | 第27-28页 |
·大体病理变化 | 第28-32页 |
·肉眼病变 | 第28-30页 |
·各组脾脏和腹股沟淋巴结的相对重量变化 | 第30-32页 |
·组织学病理变化 | 第32-38页 |
·淋巴结的组织病变 | 第32-37页 |
·其它脏器的组织病变 | 第37-38页 |
·仔猪组织中PCV2 与PPV 的免疫组化检测 | 第38-46页 |
·组织中PCV2 抗原的分布 | 第38-42页 |
·组织中PPV 的分布 | 第42-46页 |
·血清中PCV2 和PPV 抗体水平 | 第46-47页 |
·PCV2 和PPV 共感染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含量的变化 | 第47-58页 |
·CD(21)~+MHC-I~+ B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7-48页 |
·CD(21)~+MHC-II~+ B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8-49页 |
·CD3~+CD4~+CD8- T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9-50页 |
·CD3~+CD4-CD8~+ T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0-51页 |
·CD3~+CD4~+CD8~+ T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CD3~+CD4-CD8- T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2-54页 |
·CD3~+CD4~+CD(25)~+ T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4-55页 |
·CD4~+CD8~+CD45RA~+ T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NK 细胞亚群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6-57页 |
·CD4~+/CD8~+比值的动态变化 | 第57-58页 |
5 讨论 | 第58-63页 |
6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