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轧制论文--轧钢机械设备论文

地下卷取机主参数研究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符号第7-13页
1 绪论第13-16页
 1.1 地下卷取机概述第13页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第13-14页
 1.3 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第14页
 1.4 国内外技术状况对比第14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的第14-15页
 1.6 本课题解决的关键技术和成果应用情况第15页
 1.7 整体技术水平第15-16页
2 夹送辊结构参数的确定第16-23页
 2.1 对夹送辊装置的工艺要求第16-17页
 2.2 塑性渗透率与曲率半径间的关系第17-18页
 2.3 下夹送辊直径的确定第18-19页
 2.4 咬入角α'和极限咬入角α'max的确定第19-20页
 2.5 上下夹送辊直径比值的确定第20-23页
  2.5.1 上下夹送辊直径比值的初步确定第20-21页
  2.5.2 上下夹送辊直径比值的确定第21-23页
3 上下夹送辊偏转角α的分析研究第23-32页
 3.1 理想弹塑性材料弯曲变形研究第23-25页
  3.1.1 弹性、弹塑性和塑性范围内的弯曲力矩与曲率之间的计算公式第23-24页
  3.1.2 带钢在弹性、弹塑性和塑性范围内的弯曲力矩计算公式第24-25页
 3.2 带钢弯曲变形的曲率、转角和曲线方程第25-28页
  3.2.1 带钢的弹性极限弯矩Me和弹塑性弯矩M的比值第26-27页
  3.2.2 弹塑性弯曲变形段的曲率、转角和曲线方程(a第27-28页
  3.2.3 弹性区的曲率、转角和曲线方程(a第28页
 3.3 确定偏转角α的最大值αmax第28-30页
 3.4 实际偏转角α的分析第30-32页
4 下夹送辊中心与卷筒中心的相互位置第32-39页
 4.1 对问题的定性分析第32-33页
 4.2 铅垂方向距离A的确定第33-34页
 4.3 水平方向距离B的要求第34-35页
 4.4 带钢经过夹送辊后残余曲率1/rc的计算第35-36页
 4.5 模型的有关几何参数及确定依据第36-37页
 4.6 模型几何解析计算和B值的确定第37-39页
5 助卷辊初始安装位置的确定第39-49页
 5.1 1#助卷辊位置第39-40页
 5.2 2#助卷辊位置第40-45页
  5.2.1 三个助卷辊的作用第40-41页
  5.2.2 1#、 2#助卷辊的受力分析第41页
  5.2.3 建立力学关系式第41-45页
 5.3 确定3#助卷辊的位置第45-46页
 5.4 确定1#助卷辊摆动臂支点中心位置第46-49页
6 夹送辊硬质合金堆焊制造第49-55页
 6.1 夹送辊的结构第49页
 6.2 夹送辊母材与硬质合金选择第49-52页
 6.3 硬质合金堆焊方法第52-54页
 6.4 夹送辊机械加工第54-55页
7 计算软件及设计实例分析第55-70页
 7.1 地下卷取机设计分析软件第55-62页
  7.1.1 软件系统特点第55页
  7.1.2 夹送辊相关参数分析计算模块第55-57页
  7.1.3 下夹送辊中心与卷筒中心相互位置分析设计模块第57-58页
  7.1.4 三个助卷辊与卷筒相互位置分析计算模块第58-60页
  7.1.5 尺寸参数流程化分析设计模块第60-61页
  7.1.6 机构动态模拟演示第61页
  7.1.7 夹送辊机构类型命令按钮第61-62页
  7.1.8 带钢材料特性命令按钮第62页
 7.2 计算实例分析第62-65页
  7.2.1 上下夹送辊偏转角计算实例第62-64页
  7.2.2 下夹送辊中心与卷筒中心的相互位置计算实例分析第64页
  7.2.3 三个助卷辊与卷筒的相互位置计算实例分析第64-65页
 7.3 设计图第65-70页
结论第70-71页
后记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PA微囊化牛嗜铬细胞脊髓蛛网膜下腔移植镇痛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肝胆管结石伴胆管癌的诊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