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1页 |
1 吸附概论 | 第11-32页 |
1.1 吸附的基本理论 | 第11-20页 |
1.1.1 吸附机理及分类 | 第11-12页 |
1.1.2 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式 | 第12-16页 |
1.1.3 影响吸附的因素 | 第16-18页 |
1.1.4 吸附动力学 | 第18-20页 |
1.2 吸附剂 | 第20-32页 |
1.2.1 活性炭在国外,国内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20-23页 |
1.2.2 粉煤灰利用的意义和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 第23-32页 |
2 粉煤灰的结构和组份的剖析 | 第32-38页 |
2.1 粉煤灰的产生 | 第32页 |
2.2 粉煤灰的结构 | 第32-35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2.2.3 结果和方法 | 第33-35页 |
2.3 粉煤灰的组份 | 第35-38页 |
3 粉煤灰的絮凝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38-44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38-39页 |
3.2.2 絮凝作用机理 | 第39页 |
3.2.3 操作步骤 | 第39-40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40-44页 |
3.3.1 粉煤灰的加入量对ζ电位影响 | 第40-42页 |
3.3.2 粉煤灰的加入量对电异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3.3 粉煤灰的加入量对Cu~(2+)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对粉煤灰的去污作用机理的评价 | 第43页 |
3.3.5 其它条件对去污作用的影响 | 第43-44页 |
4 粉煤灰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44-50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实验 | 第44-45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4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4.3.1 次甲基兰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过滤手段的影响 | 第47页 |
4.3.3 粉煤灰粒度大小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粉煤灰中碳含量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48页 |
4.3.5 以色谱法较正次甲基兰吸附法的计算结果 | 第48-50页 |
5 粉煤灰净化废水中有机化合物机理的研究 | 第50-60页 |
5.1 粉煤灰概述 | 第50-52页 |
5.1.1 粉煤灰的粒度分布 | 第50页 |
5.1.2 粉煤灰的主要化学成份 | 第50-51页 |
5.1.3 粉煤灰的比表面 | 第51-52页 |
5.2 粉煤灰吸附COD的特性 | 第52-60页 |
5.2.1 粉煤灰吸附COD的平衡时间 | 第52-53页 |
5.2.2 粉煤灰的用量 | 第53-54页 |
5.2.3 碳对COD吸附的影响 | 第54页 |
5.2.4 PH对COD吸附的影响 | 第54-56页 |
5.2.5 粉煤灰对COD吸附的等温线 | 第56-60页 |
6 粉煤灰净化废水中金属离子机理的研究 | 第60-68页 |
6.1 前言 | 第60页 |
6.2 实验与讨论 | 第60-65页 |
6.2.1 仪器与试剂 | 第60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6.2.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6.3 粉煤灰净化城市污水中重金属机理的确认 | 第65-68页 |
6.3.1 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 | 第65-66页 |
6.3.2 离子交换作用 | 第66页 |
6.3.3 专属吸附 | 第66-67页 |
6.3.4 粉煤灰的絮凝作用 | 第67-68页 |
7 粉煤灰对污水中砷的去除作用的研究 | 第68-74页 |
7.1 前言 | 第68页 |
7.2 仪器和药品 | 第68-69页 |
7.3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69-70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70-72页 |
7.4.1 粉煤灰对砷的去除实验的反常现象 | 第70页 |
7.4.2 粉煤灰中砷的溶动与影响因素 | 第70-71页 |
7.4.3 投加聚合铝对砷的去除作用 | 第71-72页 |
7.5 马家沟河水中砷含量的测定 | 第72-74页 |
总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