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酸雨论文

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控制效果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第一章 导言第7-15页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7-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5页
  1.2.1 数值模拟研究第9-13页
  1.2.2 化学机制第13-15页
第二章 欧拉型污染物长距离输送模式第15-24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模式的理论框架第15-19页
  2.2.1 干沉降过程第16-17页
  2.2.2 湿清除过程第17-18页
  2.2.3 平流和扩散过程第18-19页
 2.3 化学过程第19-21页
  2.3.1 气相化学第19-20页
  2.3.2 液相化学第20-21页
 2.4 模式的计算方法及边界问题第21-23页
 2.5 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二氧化硫排放源资料处理第24-44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二氧化硫排放资料第24-30页
  3.2.1 1995年各省SO_2总排放量第24页
  3.2.2 1995年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排放源资料第24-26页
  3.2.3 1995非控区排放源资料第26-27页
  3.2.4 1995年重点控制污染源资料第27页
  3.2.5 2000年二氧化硫控制目标及实况第27页
  3.2.6 2005年二氧化硫控制目标第27-30页
 3.3 二氧化硫排放资料的处理第30-41页
  3.3.1 1995年二氧化硫1°×1°网格排放量第30-32页
  3.3.2 2000年二氧化硫1°×1°网格估计排放量第32-37页
  3.3.3 2005年二氧化硫1°×1°网格预测排放量第37-41页
 3.4 气象场资料及其它资料第41-42页
 3.5 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硫沉降和SO_2浓度的数值模拟第44-61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1995年硫沉降模拟第44-46页
 4.3 我国二氧化硫主要排放城市的硫沉降特征第46-49页
 4.4 2000年硫沉降模拟第49-55页
 4.5 2005年硫沉降模拟第55-57页
 4.6 近地面层SO_2浓度的数值模拟第57-59页
 4.7 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临界负荷及超临界负荷区第61-74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硫沉降临界负荷第61-64页
  5.2.1 临界负荷及其确定方法第61-63页
  5.2.2 我国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现状第63-64页
  5.2.3 本研究采用的硫沉降临界负荷第64页
 5.3 超临界负荷区第64-72页
  5.3.1 1995年超临界负荷区第65-67页
  5.3.2 2000年超临界负荷区第67-72页
  5.3.3 2005年超临界负荷区第72页
 5.4 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二氧化硫目标排放量分配方案的探讨第74-85页
 6.1 引言第74页
 6.2 ‘两控区’划分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4-75页
 6.3  2005年目标排放量分配新方案的探讨第75-84页
  6.3.1 分配方案的思路和方法第76-77页
  6.3.2 新方案的控制效果第77-84页
 6.4 小结第84-85页
第七章 结语第85-89页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第85-88页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北方工业大连公司局域网设计与规划
下一篇:基于可达性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