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8-10页 |
二、 陈沂诗文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三、 陈沂诗文研究的独到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陈沂身世概况与交游论略 | 第16-37页 |
第一节 陈沂的身世概况 | 第16-24页 |
一、 陈沂的家世 | 第16-19页 |
二、 陈沂的生平 | 第19-24页 |
第二节 陈沂的交游与文学活动评述 | 第24-37页 |
一、 陈沂与明中期复古派的关系 | 第24-27页 |
二、 陈沂与吴中派及金陵作家群的关系 | 第27-37页 |
第二章 陈沂诗文集的版本考 | 第37-76页 |
第一节 陈沂诗文集作品存目情况 | 第37-41页 |
一、 陈沂诗文作品存目情况概观 | 第37-38页 |
二、 陈沂诗文集存目情况分析 | 第38-41页 |
第二节 陈沂诗文集版本考订 | 第41-67页 |
一、 《拘虚集》的两种版本 | 第41-43页 |
二、 《畜德录》、《拘虚晤言》、《游名山录》等的版本 | 第43-58页 |
三、 版本对比 | 第58-67页 |
第三节 陈沂诗文集的版本优劣论 | 第67-76页 |
一、 优劣勘校 | 第67-73页 |
二、 各版本编外作品辑佚 | 第73-76页 |
第三章 陈沂的文学思想述评 | 第76-91页 |
第一节 文学思想概况 | 第76-84页 |
一、 文学复古思想 | 第76-82页 |
二、 质文并举理论 | 第82-83页 |
三、 重雅轻俗观念 | 第83-84页 |
第二节 陈沂诗文思想中的新变与不足 | 第84-91页 |
一、 求新、求变 | 第84-87页 |
二、 不足之处辨析 | 第87-91页 |
第四章 陈沂的诗歌创作论析 | 第91-135页 |
第一节 创作概况 | 第91-97页 |
一、 诗集分布概观 | 第91-94页 |
二、 形式体裁状况 | 第94-97页 |
第二节 陈沂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97-121页 |
一、 高昂刚健的述志诗 | 第97-102页 |
二、 爱憎分明的咏怀诗 | 第102-107页 |
三、 情真意切的赠答诗 | 第107-110页 |
四、 不拘一格的叙事诗和写景诗 | 第110-117页 |
五、 耳目一新的题画诗与宴饮诗 | 第117-121页 |
第三节 陈沂诗歌的艺术成就 | 第121-135页 |
一、 诗歌的艺术成就概观 | 第121-129页 |
二、 诗歌艺术风格的三次转变 | 第129-135页 |
第五章 陈沂的散文创作论析 | 第135-170页 |
第一节 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 | 第135-142页 |
一、 散文集概述 | 第135-139页 |
二、 散文作品的分类 | 第139-142页 |
第二节 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造诣 | 第142-170页 |
一、 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 | 第142-154页 |
二、 散文作品的艺术造诣 | 第154-170页 |
第六章 陈沂的文学史地位及其诗文的影响 | 第170-188页 |
第一节 陈沂的文学史地位 | 第170-178页 |
一、 “七子派”中的“羽翼”角色 | 第170-173页 |
二、 “弘治十才子”中“异论者”身份 | 第173-175页 |
三、 “金陵六朝派”之“拓荒者”地位 | 第175-178页 |
第二节 陈沂对文坛的影响 | 第178-188页 |
一、 陈沂诗文的影响 | 第178-180页 |
二、 明清文人对陈沂诗文的评鉴 | 第180-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5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95-196页 |
后记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