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前言 | 第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5-15页 |
1.1 桉树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 第5-6页 |
1.2 桉树的经济价值 | 第6-7页 |
1.2.1 用材 | 第6页 |
1.2.2 桉叶油的利用 | 第6-7页 |
1.2.3 桉树的生态 | 第7页 |
1.3 分子遗传标记在桉树育种中应用 | 第7-15页 |
1.3.1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8-10页 |
1.3.1.1 RFLP | 第8页 |
1.3.1.2 RAPD | 第8页 |
1.3.1.3 SSR | 第8-9页 |
1.3.1.4 AP-PCR | 第9页 |
1.3.1.5 AFLP | 第9页 |
1.3.1.6 DAF | 第9页 |
1.3.1.7 ISH | 第9-10页 |
1.3.2 分子标记在桉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0-15页 |
1.3.2.1 群体遗传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 第10-11页 |
1.3.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1-12页 |
1.3.2.3 树种鉴定及DNA指纹图谱分析 | 第12-13页 |
1.3.2.4 QTLs定位及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13-14页 |
1.3.2.5 其它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2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5页 |
3 韦塔桉不同种源群体遗传机构的RAPD分析 | 第15-40页 |
3.1 韦塔桉叶片DNA的抽提及浓度测定 | 第15-21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3.1.1.1 材料与试剂 | 第15-16页 |
3.1.1.2 方法 | 第16-17页 |
3.1.2 DNA浓度测定 | 第17-18页 |
3.1.2.1 仪器 | 第17页 |
3.1.2.2 DNA定量 | 第17-18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18-19页 |
3.1.3.1 DNA抽提 | 第18-19页 |
3.1.3.2 DNA浓度测定 | 第19页 |
3.1.4 结论与讨论 | 第19-21页 |
3.1.4.1 DNA抽提方法 | 第19-21页 |
3.1.4.2 DNA的纯度和浓度 | 第21页 |
3.1.4.3 DNA抽提中的缺样 | 第21页 |
3.2 PCR反应体系的确定及RAPD引物筛选 | 第21-29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3.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3.2.1.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3.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3.2.2.1 RAPD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25-27页 |
3.2.2.2 RAPD引物的筛选 | 第27页 |
3.2.3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3.2.3.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问题 | 第27-28页 |
3.2.3.2 凝胶电泳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28-29页 |
3.2.3.3 关于RAPD重复性问题 | 第29页 |
3.3 韦塔桉不同种源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 第29-40页 |
3.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0-31页 |
3.3.1.2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3.3.2 扩增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3.3.2.1 带的记录 | 第31页 |
3.3.2.2 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度量和变异的分布 | 第31-32页 |
3.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3.3.3.1 RAPD谱带及其多态性分析 | 第32-33页 |
3.3.3.2 各群体/引物的多态位点数及多态位点百分比 | 第33-34页 |
3.3.3.3 不同种源DC值分析 | 第34-35页 |
3.3.3.4 韦塔桉种源群体遗传关系的PDC值分析 | 第35-36页 |
3.3.3.5 Shannon表型多样度分析 | 第36-37页 |
3.3.3.6 韦塔桉种源遗传一致度及遗传距离分析 | 第37页 |
3.3.3.7 韦塔桉不同种源RAPD聚类图分析 | 第37-39页 |
3.3.4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4 结论 | 第40-42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英文摘要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