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目录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6-19页 |
第一章 中国汉族和西藏藏族人群Rh表型分布特征研究 | 第19-24页 |
一、资料 | 第19页 |
(一) 样本 | 第19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三)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二、方法 | 第19-20页 |
三、结果 | 第20-22页 |
四、讨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中国汉族和西藏藏族SMP1基因多态性及与RHC/c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 第24-42页 |
一、资料 | 第25-26页 |
(一) 样本 | 第25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三)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二、方法 | 第26-32页 |
(一) Rh抗原检测 | 第26页 |
(二) 基因组DNA制备 | 第26-27页 |
(三) SMPI基因外显子测序 | 第27页 |
(四) SMP1基因第7外显子多态性和RHC/c等位基因检测 | 第27-32页 |
(五) 序列比对分析 | 第32页 |
三、结果 | 第32-39页 |
(一) SMP1基因第7外显子多态性位点PCR-SSP检测结果 | 第32-36页 |
(二) SMP1基因第7外显子SNPs PCR-SSP检测结果测序验证 | 第36-38页 |
(三) SMP1基因第7外显子nt1351和nt1726多态性位点基因频率分析结果 | 第38页 |
(四) SMP1基因第7外显子nt1351和nt1726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四、讨论 | 第39-42页 |
第三章 中国汉族、西藏藏族和维族人群RHD基因启动子区研究 | 第42-50页 |
一、资料 | 第42-43页 |
(一) 样本 | 第42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三)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二、方法 | 第43-45页 |
(一) RhD抗原检测 | 第43页 |
(二) 基因组DNA制备及DNA含量估计 | 第43页 |
(三) RHD基因上游、下游和杂合Rhesus box检测 | 第43-44页 |
(四) RHD基因启动子区检测 | 第44-45页 |
三、结果 | 第45-48页 |
(一) RHD基因Rhesus box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二) RHD基因启动子区检测结果 | 第46-48页 |
四、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中国汉族和西藏藏族人群RHD和RHCE基因第4内含子研究 | 第50-56页 |
一、资料 | 第50-51页 |
(一) 样本 | 第50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三)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二、方法 | 第51-53页 |
(一) RhD抗原检测 | 第51页 |
(二) 基因组DNA制备 | 第51页 |
(三) RHD和RHCE基因第4内含子PCR-SSP检测 | 第51-53页 |
(四) 测序 | 第53页 |
(五) 序列比对分析 | 第53页 |
三、结果 | 第53-54页 |
(一) RHD和RHCE基因第4内含子PCR-SSP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二) RHD和RHCE基因第4内含子测序分析结果 | 第54页 |
四、讨论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73页 |
附录 1 | 第60-72页 |
附录 2 | 第72-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