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6页 |
1 金州生态农业示范区概况 | 第6-9页 |
1.1 自然条件 | 第6-7页 |
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7-9页 |
1.3 金州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历史 | 第9页 |
2 金州生态农业示范区的生态结构模式及原理 | 第9-14页 |
2.1 宏观模式—生态村 | 第9-13页 |
2.1.1 高效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 第10-12页 |
2.1.2 物质循环再生型模式——种-养-加 种-养-沼 萍-养-沼模式 | 第12-10页 |
2.1.3 林果粮食作物复合栽种模式 | 第10-13页 |
2.1.4 动植物共生模式 | 第13页 |
2.2 微观模式—生态户 | 第13-14页 |
2.2.1 庭院立体经营模式 | 第13-14页 |
3 金州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功能特征 | 第14-18页 |
3.1 能量流 | 第14-17页 |
3.2 物质流 | 第17-18页 |
3.3 信息流 | 第18页 |
4 金州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效益分析 | 第18-22页 |
4.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18-20页 |
4.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20-21页 |
4.3 环境效益分析 | 第21-22页 |
5 金州生态农业的特征类型 | 第22-23页 |
5.1 金州生态农业的特征 | 第22页 |
5.1.1 开放性与有序性 | 第22页 |
5.1.2 结构性与稳定性 | 第22页 |
5.1.3 区域整体性 | 第22页 |
5.2 金州生态农业的类型 | 第22-23页 |
5.2.1 陆生生物共生型 | 第22页 |
5.2.1.1 林粮间作 | 第22页 |
5.2.1.2 绿肥粮食作物轮作 | 第22页 |
5.2.2 物质循环再生型 | 第22-23页 |
5.2.2.1 种-养结合 | 第22-23页 |
5.2.2.2 种-养-加和沼气结合 | 第23页 |
6 结论 | 第23-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