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表面活性剂对水生植物的损伤及生物降解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缩写词表第9-13页
第一章 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危害及其治理研究概况第13-25页
 1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种类及在环境中残留的现状第13-16页
  1.1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第13-15页
  1.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第15页
  1.3 环境中表面活性剂的残留现状第15-16页
 2 表面活性剂对生物的毒性第16-18页
  2.1 表面活性剂对生物的毒性研究第16-17页
  2.2 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现状第17-18页
 3 逆境对植物损伤的生理生化机理第18-20页
  3.1 关于逆境对生物损伤的自由基学说第18页
  3.2 植物在逆境中的活性氧代谢及植物细胞的保护酶系统第18-20页
 4 环境样品中表面活性剂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第20-21页
 5 表面活性剂的治理研究第21-22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对水生植物损伤的细胞学观察第25-37页
 1 引言第2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2.1 试验材料第25页
  2.2 材料的处理第25-26页
  2.3 制片、观察第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28页
  3.1 表面活性剂对水绵损伤程度的显微观察第26-27页
  3.2 表面活性剂对轮叶黑藻损伤程度的显微观察第27页
  3.3 表面活性剂对水浮莲损伤程度的亚显微结构观察第27-28页
  3.4 重金属和农药对水绵的伤害症状观察第28页
 4 讨论第28-30页
  4.1 表面活性剂AE、LAS对水生植物损伤的症状第28-29页
  4.2 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和农药对水绵的伤害症状比较第29页
  4.3 表面活性剂AE、LAS对水生植物的损伤机理第29-30页
 5 小结第30-37页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对水生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37-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1.1 实验材料第37页
  1.2 实验方法第37-40页
  1.3 数据分析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63页
  2.1 表面活性剂对大薸的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第40-49页
   2.1.1 AE对大薸保护酶SOD、CAT、POD活性的影响第41-43页
   2.1.2 AE对大薸光合色素a及处理液溶解氧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2.1.3 LAS对大薸保护酶SOD、CAT、POD活性的影响第44-47页
   2.1.4 LAS对大薸光合色素a及处理液溶解氧含量的影响第47-49页
  2.2 表面活性剂对稀脉浮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49-57页
   2.2.1 AE对稀脉浮萍组织CAT、POD活性及MDA的影响第49-51页
   2.2.2 LAS对稀脉浮萍组织CAT、POD活性及MDA的影响第51-54页
   2.2.3 AE、LAS对稀脉浮萍生长的影响第54-55页
   2.2.4 AE、LAS对稀脉浮萍处理液pH值的影响第55-57页
  2.3 表面活性剂对满江红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57-61页
   2.3.1 AE对满江红CAT活性的影响第57-58页
   2.3.2 LAS对满江红CAT活性的影响第58页
   2.3.3 AE对满江红POD活性的影响第58-59页
   2.3.4 LAS对满江红POD活性的影响第59-60页
   2.3.5 LAS胁迫下,满江红处理液pH值的变化第60-61页
  2.4 表面活性剂对水绵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61-63页
   2.4.1 AE对水绵CAT活性的影响第61-62页
   2.4.2 LAS对水绵CAT活性的影响第62页
   2.4.3 AE胁迫下,水绵处理液pH值的变化第62-63页
   2.4.4 LAS胁迫下,水绵处理液pH值的变化第63页
 3 讨论第63-69页
  3.1 关于表面活性剂对大薸SOD活性的影响第63-64页
  3.2 AE和LAS对大薸三种保护酶的活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第64-65页
  3.3 表面活性剂对稀脉浮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65-66页
  3.4 不同进化水平的水生植物的CAT、POD活性比较第66-68页
  3.5 关于水生植物在表面活性剂污染环境中pH值变化第68页
  3.6 表面活性剂AE和LAS对水生植物的损伤程度第68-69页
  3.7 用水生植物的毒性试验评价环境污染物的生态危害第69页
 4 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应用初探第71-77页
 1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71-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75页
  2.1 菌株的筛选第73页
  2.2 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73页
  2.3 氧气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73-74页
  2.4 pH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74页
  2.5 菌株对AE、LAS的降解效率第74-75页
  2.6 菌种鉴定第75页
 3 讨论第75-76页
 4 小结第76-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8页
致谢第88-89页
作者简介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韩孟诗派的形成
下一篇:风雨季世,惆怅彩笔——温庭筠诗歌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