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审计法论文

论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利害关系人的赔偿责任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引言第6-7页
1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第7-11页
 1.1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第7页
 1.2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第7页
 1.3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第7-8页
 1.4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现状第8页
 1.5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定业务第8-11页
2 “诉讼爆炸”下会计界和法律界的分歧第11-17页
 2.1 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诉讼爆炸”局面第11-12页
 2.2 会计界与法律界存在诸多分歧第12页
 2.3 会计界的看法第12-14页
  2.3.1 会计界认可的“真实性”第12-13页
  2.3.2 会计界认可的“利害关系人”及承担责任条件第13页
  2.3.3 注册会计师只承担“合理的保证责任”第13-14页
  2.3.4 应区分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第14页
 2.4 法律界的看法第14-17页
  2.4.1 法律界认可的“虚假报告”第14-15页
  2.4.2 法律界认可的“利害关系人”第15页
  2.4.3 法律界对赔偿责任的性质及构成未有定见第15-17页
3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司法实践第17-22页
 3.1 德阳会计师所案第17页
 3.2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7]10号的规定第17-18页
 3.3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8]13号的规定第18-19页
 3.4 最高院司法解释的不足之处第19-20页
 3.5 我国司法实践已偏向“深口袋理论”第20-22页
4 西方国家司法实践及我国可借鉴的经验第22-30页
 4.1 美国厄特马斯主义第22-23页
 4.2 英国赫德利布赖恩案原则第23-24页
 4.3 美国《侵权行为重述》的规定第24页
 4.4 美国劳森保案原则第24-25页
 4.5 美国八十年代以来的新判例第25页
 4.6 中国与英美司法实践的比较第25-27页
 4.7 美国司法理论及我国可借鉴的经验第27-28页
 4.8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新模式第28-30页
5 证券法领域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第30-37页
 5.1 红光公司案第30页
 5.2 对红光公司案的分析第30-31页
 5.3 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发展第31-32页
 5.4 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规定第32-33页
 5.5 中、美证券法审计责任的比较第33-34页
 5.6 红光公司案暴露了我国证券法的缺陷第34-35页
 5.7 我国证券法领域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新模式第35-37页
6 注册会计师审计侵权责任与构成要件第37-50页
 6.1 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性质第37-38页
 6.2 注册会计师对利害关系人的审计侵权责任概念第38-39页
 6.3 审计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第39-45页
  6.3.1 违反法律规定第39-41页
  6.3.2 主观具有过错第41-43页
  6.3.3 损害第43-44页
  6.3.4 因果关系第44-45页
 6.4 责任要件的几个重要问题第45-50页
  6.4.1 利害关系人的概念和分类第45-46页
  6.4.2 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第46-47页
  6.4.3 损失额的确定第47-48页
  6.4.4 审计侵权责任应规定特别诉讼时效第48-50页
7 会计界与法律界分歧的解决思路第50-53页
 7.1 “真实性”与“虚假性”的趋同第50-51页
 7.2 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的区别第51页
 7.3 利害关系人范围和因果关系第51-52页
 7.4 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第52-53页
结束语第53-54页
注释:第54-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后记第59页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胃癌MGr1单链抗体和MGb2单域抗体的制备及活性检测
下一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