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袖窿三维形态的女装圆装袖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第13-1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 第14-17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课题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课题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30页 |
·人体手臂臂根形态特征 | 第21-23页 |
·衣袖结构设计原理 | 第23-26页 |
·袖肥的设计 | 第24页 |
·缩缝量的设计 | 第24-25页 |
·袖山高的设计 | 第25-26页 |
·配袖方法研究 | 第26-29页 |
·袖山弧线长度设计 | 第27页 |
·配袖方法的确定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基于原型浮余量变化的袖窿三维形态研究 | 第30-59页 |
·实验原型袖窿的获得 | 第30-34页 |
·实验人台的选择和准备 | 第30-31页 |
·原型的制作和试样补正 | 第31-34页 |
·袖窿三维形态概述 | 第34-39页 |
·袖窿形态分析 | 第34-35页 |
·袖窿形态因子提取 | 第35-38页 |
·袖窿三维形态的概念和测量 | 第38-39页 |
·基于浮余量变化的袖窿三维形态实验 | 第39-54页 |
·实验目的和方法 | 第40页 |
·实验方案的设立 | 第40-41页 |
·实验样衣的制作 | 第41-43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3-54页 |
·实验结论以及配袖实验 | 第54-57页 |
·实验结论分析 | 第54-56页 |
·配袖分析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基于袖窿底点变化的袖窿三维形态研究 | 第59-81页 |
·基于袖窿底点纵向变化的袖窿三维形态研究 | 第59-62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0页 |
·实验过程 | 第60-61页 |
·实验数据采集 | 第61-62页 |
·基于袖窿底点横向变化的袖窿三维形态研究 | 第62-64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2-63页 |
·实验过程 | 第63页 |
·实验数据采集 | 第63-64页 |
·数据分析 | 第64-71页 |
·袖窿底点纵向变化与袖窿三维形态特征分析 | 第64-68页 |
·袖窿底点横向变化与袖窿三维形态特征分析 | 第68-71页 |
·实验结论以及配袖研究 | 第71-80页 |
·袖窿底点纵向变化配袖研究 | 第71-74页 |
·袖窿底点横向变化衣袖结构设计 | 第74-75页 |
·数据分析 | 第75-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基于袖山头风格变化的袖窿三维形态研究 | 第81-100页 |
·圆装袖风格因素分析 | 第81-85页 |
·袖身风格因素 | 第81-83页 |
·袖山头风格因素 | 第83-85页 |
·基于袖山头风格的袖窿形态研究 | 第85-89页 |
·基于袖山头风格的衣袖结构设计 | 第89-99页 |
·尖长形 | 第89-92页 |
·圆弧形 | 第92-95页 |
·圆球形 | 第9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基于袖窿形态模型的验证实验研究 | 第100-109页 |
·模型的验证研究思路 | 第100页 |
·模型的验证过程 | 第100-108页 |
·验证方法 | 第100-101页 |
·验证实验 | 第101-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110-112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10-111页 |
·工作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一 原型试样和检查 | 第115-116页 |
附录二 原型补正内容 | 第116-117页 |
附录三 袖窿浮余量变化衣身和袖窿效果图 | 第117-120页 |
附录四 袖窿浮余量变化配袖效果图 | 第120-121页 |
附录五 袖窿底点纵向变化衣身和袖窿效果图 | 第121-123页 |
附录六 袖窿底点纵向变化配袖效果图 | 第123-125页 |
附录七 袖窿底点横向变化衣身和袖窿效果图 | 第125-127页 |
附录八 袖窿底点横向变化配袖效果图 | 第127-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表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