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 诱抗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诱抗剂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诱抗剂的分类 | 第13-14页 |
·非生物来源 | 第13页 |
·生物来源 | 第13-14页 |
·稻瘟病诱抗剂的作用机制 | 第14-16页 |
·诱导植物结构抗性物质的变化 | 第14-15页 |
·诱导酶活性的变化 | 第15-16页 |
·防卫基因的变化 | 第16页 |
·稻瘟病诱抗剂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2. 水稻抗寒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代谢方面的变化 | 第17-19页 |
·保护酶系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17-18页 |
·丙二醛(MDA)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18页 |
·叶绿素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18-19页 |
·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19-22页 |
·可溶性糖、蛋白质、核酸含量的变化与抗寒性 | 第19-20页 |
·游离脯氨酸 | 第20-21页 |
·膜脂和膜蛋白 | 第21-22页 |
3 前胡诱抗剂的研究成果 | 第22页 |
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研究 | 第23-3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水稻品种 | 第23页 |
·诱导药剂 | 第23页 |
·其它试剂 | 第23页 |
·试验器材 | 第2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水稻品种选择 | 第23页 |
·水稻的盆栽育苗 | 第23页 |
·稻瘟病菌的分离培养 | 第23-24页 |
·诱导处理 | 第24页 |
·不同浓度下单体化合物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效果比较 | 第24页 |
·最佳诱导抗性浓度下,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病情调查 | 第24页 |
·几种重要指标的测定和抗病性调查 | 第24-27页 |
·POD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SOD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PAL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PPO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LOX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MDA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病情调查方法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三种活性成分对水稻幼苗抗稻瘟病的诱导效果 | 第27-28页 |
·QA、QB、Qc和烯丙异噻唑对水稻P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QA、QB、Qc和烯丙异噻唑对水稻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QA、QB、Qc和烯丙异噻唑对水稻PAL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页 |
·QA、QB、QC和烯丙异噻唑对水稻PPO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QA、QB、Qc和烯丙异噻唑对水稻LOX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QA、QB、Qc和烯丙异噻唑对水稻MDA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各种指标与诱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SOD与诱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POD与诱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页 |
·PAL与诱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页 |
·PPO与诱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页 |
·LOX与诱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MDA与诱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页 |
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前胡诱导水稻抗寒性研究 | 第36-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水稻品种 | 第36页 |
·诱导药剂 | 第36页 |
·其它试剂 | 第36页 |
·实验器材 | 第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水稻品种选择 | 第36页 |
·诱导处理 | 第36-37页 |
·几种重要指标的测定 | 第37-38页 |
·POD酶的活性测定方法同上一章 | 第37页 |
·CAT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37页 |
·SOD酶的活性测定方法同上一章 | 第37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7页 |
·叶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QA、QB和Qc处理对水稻的抗寒效果 | 第38-39页 |
·低温逆境下QA、QB和Oc对水稻POD活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低温逆境下QA、QB和Qc对水稻CAT活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低温逆境下QA、QB和Qc对水稻SOD活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低温逆境下QA、QB和Qc活性成分对水稻体内叶绿色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低温逆境下QA、QB和Qc对水稻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低温逆境下QA、QB和Qc对水稻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酶活性与抗寒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POD与抗寒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CAT与抗寒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SOD与抗寒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5页 |
1 三个单体化合物诱导水稻的抗瘟性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2 三个单体化合物诱导水稻的抗寒性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