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自锚测试技术的模型试验研究和成果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桩的应用历史 | 第10页 |
·现有静载试验方法及承载力的确定 | 第10-15页 |
·锚桩法加载反力系统和试验方法 | 第11-12页 |
·堆载法加载反力系统和试验方法 | 第12-13页 |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自平衡法 | 第13-14页 |
·试验结果确定基桩竖向承载力 | 第14-15页 |
·现有基桩承载力测定方法的不足 | 第15-16页 |
·自锚法基桩承载力测试技术简介 | 第16-19页 |
·技术背景 | 第16-17页 |
·自锚测试技术原理及反力装置 | 第17-18页 |
·自锚测试技术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桩-土-锚杆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 第21-36页 |
·单桩的工作机理和承载力计算 | 第21-26页 |
·桩的荷载传递 | 第21-22页 |
·桩侧摩阻影响分析 | 第22-23页 |
·桩端阻力影响分析 | 第23-24页 |
·单桩破坏模式及相应荷载位移曲线 | 第24-25页 |
·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 第25-26页 |
·锚杆抗拔承载机理及承载力计算 | 第26-33页 |
·锚杆锚固机理分析 | 第26-29页 |
·单根锚杆的破坏模式 | 第29-30页 |
·锚杆变形和抗拔承载力计算 | 第30-33页 |
·桩-土-锚杆相互作用的强化机理分析 | 第33-36页 |
·锚杆对桩端阻力的强化作用机理 | 第34页 |
·锚杆对桩侧摩阻力的强化作用机理 | 第34-36页 |
第3章 自锚测试技术的室内模型试验 | 第36-56页 |
·前言 | 第36页 |
·模型试验规划 | 第36-37页 |
·试验材料选择与参数量测 | 第37-42页 |
·模型试验桩 | 第37-38页 |
·桩周土和桩底基岩 | 第38-40页 |
·锚固砂浆 | 第40-41页 |
·模型试验锚杆 | 第41-42页 |
·试验仪器装置设计 | 第42-46页 |
·模型箱设计 | 第42页 |
·加载装置设计 | 第42-44页 |
·量测系统设计 | 第44-46页 |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46-50页 |
·试验成果整理 | 第50-56页 |
·单桩试验成果整理 | 第50-51页 |
·单锚试验成果整理 | 第51-54页 |
·自锚组合试验成果整理 | 第54-56页 |
第4章 自锚测试技术的有限元分析 | 第56-73页 |
·有限元概述 | 第56-68页 |
·平面四结点等参单元 | 第56-59页 |
·本构模型 | 第59-64页 |
·接触单元 | 第64-68页 |
·ADINA 有限元分析 | 第68-72页 |
·ADINA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68-69页 |
·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计算分析过程 | 第70-71页 |
·单桩竖向荷载作用 | 第71-72页 |
·自锚桩竖向荷载作用 | 第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室内试验数据与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 第73-85页 |
·前言 | 第73页 |
·单桩实测值与数值计算值对比分析 | 第73-77页 |
·自锚实测值与数值计算值对比 | 第77-81页 |
·Q~S 曲线与锚杆锚固长度的关系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