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7页 |
·电互连网络的制约因素 | 第13-15页 |
·光互连网络的优势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 第17-19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18-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光互连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 第20-36页 |
·光分组交换(OPS)技术 | 第20-23页 |
·光分组交换原理及特点 | 第20-21页 |
·光分组交换网络的关键技术 | 第21-23页 |
·光分组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 第23页 |
·光分组交换网络的冲突解决技术 | 第23-27页 |
·光缓存 | 第24-25页 |
·偏射路由 | 第25-27页 |
·Data Vortex 网络 | 第27-35页 |
·Data Vortex 物理拓扑结构 | 第27-29页 |
·Data Vortex 节点寻址原理 | 第29-32页 |
·Data Vortex 电的控制信息执行原理 | 第32-33页 |
·Data Vortex 交换节点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Data Vortex 节点执行逻辑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Data Vortex 网络拓扑性能分析与模拟 | 第36-51页 |
·Data Vortex 拓扑性能解析 | 第36-40页 |
·环境参数的描述 | 第36-37页 |
·全角度注入性能解析 | 第37-38页 |
·延迟解析 | 第38-40页 |
·拓扑参数对 Data Vortex 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40-44页 |
·角度参数A 对Data Vortex 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高度参数H 对Data Vortex 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角度参数与高度参数的比较 | 第44页 |
·非对称I/O 模型下Data Vortex 拓扑参数的优化 | 第44-47页 |
·均匀流量模型(Uniform Traffic) | 第45-46页 |
·非均匀流量模型(Nonuniform Traffic) | 第46页 |
·突发流量模型(Bursty Traffic) | 第46-47页 |
·相同硬件成本下Data Vortex 拓扑参数的优化 | 第47-50页 |
·均匀流量模型(Uniform Traffic) | 第48页 |
·非均匀流量模型(Nonuniform Traffic) | 第48-49页 |
·突发流量模型(Bursty Traffic)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Data Vortex 网络拓扑改进 | 第51-59页 |
·Data Vortex 网络交换节点结构改进 | 第51-55页 |
·阻塞交换节点结构(Blocking Switching Node) | 第51-52页 |
·非阻塞交换节点结构(Nonblocking Switching Node) | 第52-53页 |
·基于环形谐振器的交换节点结构 | 第53-55页 |
·双偏射路径互连网络(DDP) | 第55-57页 |
·双偏射路径互连网络的性能评价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基于光学背板的互连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 第59-69页 |
·光学背板关键技术研究 | 第59-60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0-61页 |
·组播通信实现 | 第61-65页 |
·帧格式说明 | 第61-63页 |
·重传请求协议(ARQ) | 第63-65页 |
·帧的生成过程 | 第65页 |
·FPGA 逻辑控制模块 | 第65-69页 |
·FPGA 逻辑控制模块的功能 | 第65-67页 |
·光链路状态机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9-71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