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民意对于死刑存废的意义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死刑的衰落 | 第14-16页 |
一、世界的变化 | 第14-15页 |
二、我国的情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民意对待死刑的态度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死刑与民意关系的若干问题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传统、民意与死刑 | 第21-31页 |
第一节 统治者的极端报复主义思想对民意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法文化传统对民意的影响 | 第23-26页 |
一、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 第23-24页 |
二、漠视个人生命价值 | 第24页 |
三、缺乏自由思想 | 第24-25页 |
四、缺乏平等的政治观念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民间的“法律与秩序”对民意的影响 | 第26-31页 |
一、民间的法律 | 第26-27页 |
二、私刑对民意的影响 | 第27-31页 |
第三章 解构死刑的民意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政治学的民意 | 第31-35页 |
一、民意与公意 | 第31-34页 |
二、民意与公民意识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传播学的民意 | 第35-43页 |
一、民意调查与民意 | 第36-39页 |
二、传媒与民意 | 第39-43页 |
第四章 正确认识、引导死刑的民意 | 第43-53页 |
第一节 对死刑民意认识的误区 | 第43-45页 |
一、用对个案的意见被误认为是死刑的民意 | 第43-44页 |
二、认为废除死刑必须过民众认同关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死刑民意的消解 | 第45-48页 |
一、死刑不能消除犯罪的根源和原因 | 第45-46页 |
二、所谓死刑的威慑作用是不可靠的 | 第46页 |
三、许多途径可以带给民众安全感 | 第46-48页 |
第三节 民意的引导 | 第48-53页 |
一、要积极培育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 | 第48-49页 |
二、要增强全方位引导舆论的能力 | 第49-50页 |
三、要加大全社会法治传播的力度 | 第50-51页 |
四、要充分发挥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推动民意前进的作用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