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刑讯逼供现状与成因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刑讯逼供现状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刑讯逼供成因 | 第15-17页 |
一、心理因素 | 第15页 |
二、制度原因 | 第15-16页 |
三、有罪推定思想 | 第16页 |
四、对口供依赖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刑讯逼供历史渊源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遏制刑讯逼供探索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我国遏制刑讯逼供立法应对 | 第19-21页 |
一、初步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 第19页 |
二、律师参与提前到侦查阶段 | 第19-20页 |
三、强化犯罪嫌疑人权利 | 第20页 |
四、强调重视证据 | 第20页 |
五、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我国遏制刑讯逼供司法探索 | 第21-23页 |
一、“零口供”合理性分析 | 第22页 |
二、“零口供”合法性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对“沉默权”制度分析与思考 | 第23-25页 |
一、将“沉默权”作为原则性规定 | 第24页 |
二、对“沉默权”作出列举式规定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遏制刑讯逼供立法与司法比较 | 第25-31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 | 第27-30页 |
一、打破秘密审讯 | 第27页 |
二、控制讯问过程 | 第27-28页 |
三、赋予沉默权利 | 第28-29页 |
四、非法证据排除 | 第29页 |
五、律师全面介入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港澳台地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遏制刑讯逼供困境与评析 | 第31-34页 |
第一节 困境及其面临问题 | 第31页 |
第二节 讯问方法价值评析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讯问与逼供 | 第32-34页 |
第五章 逼供型讯问程序性要求和保障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探索我国讯问制度改革 | 第34-40页 |
一、沉默的权利—诉讼对抗性的保障 | 第34-35页 |
二、犯罪嫌疑人的知情权—程序的保障 | 第35-36页 |
三、律师的帮助—理性的保障 | 第36-39页 |
四、讯问适当限度—人权与自由的保障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逼供型讯问程序性要求 | 第40-44页 |
一、犯罪嫌疑人的羁押 | 第40页 |
二、第三人的选择 | 第40-41页 |
三、犯罪嫌疑人的讯问 | 第41-44页 |
第六章 逼供型讯问方法 | 第44-60页 |
第一节 逼供型讯问基本原则 | 第44-46页 |
一、合法性原则 | 第44-45页 |
二、灵活性原则 | 第45页 |
三、利益性原则 | 第45-46页 |
四、秘密性原则 | 第46页 |
第二节 逼供型讯问方法界定 | 第46-49页 |
一、威胁的方法 | 第46-47页 |
二、引诱的方法 | 第47页 |
三、欺骗的方法 | 第47-49页 |
第三节 逼供型讯问方法与策略 | 第49-60页 |
一、借题发挥,高压冲击——语势“逼” | 第49-51页 |
二、选准弱点,打开缺口——情感“逼” | 第51-53页 |
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虚实“逼” | 第53-55页 |
四、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揭谎“逼” | 第55-56页 |
五、藏而不露、制造悬念——错觉“逼” | 第56-58页 |
六、以实击虚、抛砖引玉——证据“逼” | 第58-59页 |
七、主副搭配、“红白”结合——氛围“逼”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