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水泥工业论文--生产过程与设备论文

水泥分解炉结构参数优化与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引言第13-14页
   ·水泥分解炉内气固流动的特点第14-17页
     ·分解炉的结构特点第14-17页
     ·分解炉内气、固流运动方式及功能第17页
   ·分解炉内煤粉燃烧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分解炉内煤粉的燃烧特点第17-18页
     ·分解炉内煤粉燃烧的实验研究第18-20页
   ·分解炉的数值模拟第20-21页
   ·分解炉内劣质煤的应用状况第21-25页
     ·劣质煤的燃烧特点第21-23页
     ·使用劣质煤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劣质煤的应用举措第24-25页
       ·理论研究第24页
       ·工程实践第24-25页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25-26页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模型与数值方法第28-44页
   ·模型第28-42页
     ·气相湍流模型第28-31页
       ·基本假设第28页
       ·数学模型第28-30页
       ·边界条件第30-31页
     ·气固二相流模型第31-34页
       ·基本假设第31页
       ·数学模型第31-33页
       ·边界条件第33-34页
     ·煤粉燃烧模型第34-42页
       ·基本假设第34页
       ·数学模型第34-41页
       ·边界条件第41-42页
   ·数值方法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喷腾式分解炉的数值模拟第44-67页
   ·模型建立第44-45页
   ·气相流场第45-46页
   ·气固二相流场第46-53页
     ·原始模型第46-47页
     ·改变三次风速率第47-49页
     ·改变生料入射角度第49-50页
     ·增加生料进口第50-53页
   ·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第53-65页
     ·烟煤的燃烧第53-58页
     ·不同煤质煤粉的燃烧第58-60页
     ·劣质煤的优化燃烧第60-65页
       ·改变三次风速率第60-62页
       ·改变煤粉入射角度第62-63页
       ·改变喷煤管方位第63-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旋流式分解炉的数值模拟第67-98页
   ·模型建立第67-68页
   ·气相流场第68-73页
   ·气固二相流场第73-81页
     ·原始模型第73-74页
     ·改变三次风速第74-76页
     ·改变烟气速率第76-78页
     ·改变生料入射角度第78-79页
     ·改变生料进口方位第79-81页
   ·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第81-96页
     ·煤粉在分解炉内的燃烧机理研究第81-86页
       ·挥发分的释放与燃烧第81-82页
       ·焦炭的燃烧机理研究第82-86页
     ·不同煤质煤粉的燃烧第86-89页
       ·粒子轨迹第86-87页
       ·挥发分释放速率第87-88页
       ·焦炭燃烧速率第88-89页
     ·劣质煤的优化燃烧第89-96页
       ·基本模型第89-93页
       ·改变喷煤管方位第93-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5章 旋—喷结合式分解炉的数值模拟第98-125页
   ·模型建立第98-99页
   ·气相流场第99-102页
   ·气固二相流场的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第102-114页
     ·原始模型第102-106页
     ·改变三次风速率第106-107页
     ·改变烟气速率第107-108页
     ·改变生料入射角度第108-109页
     ·改变原料分配比例第109-112页
     ·改变进料管相对位置第112-114页
   ·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第114-123页
     ·烟煤的燃烧第114-117页
     ·不同煤质煤粉的燃烧第117-118页
     ·劣质煤的优化燃烧第118-123页
       ·改变喷煤管方位第119-121页
       ·改变三次风速率第121-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6章 不同结构分解炉的对比研究第125-135页
   ·气相流流场第125-128页
   ·气固二相流流场第128-131页
   ·煤粉燃烧第131-133页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5-139页
   ·结论第135-137页
   ·展望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与科研工作情况第147-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偶氮苯基团聚苯乙烯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下一篇:Ca-ZrO2陶瓷及其孔隙率梯度材料的制备与抗热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