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4-39页 |
| ·14α-去甲基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体内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 ·体外催化活性 | 第15-17页 |
| ·序列特征 | 第17-18页 |
| ·结构分析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 第18-22页 |
| ·研究展望 | 第22页 |
| ·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22-29页 |
| ·抑菌机制 | 第22-23页 |
| ·三氮唑类药物构效关系 | 第23-24页 |
| ·三氮唑类药物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三氮唑类药物的结构修饰 | 第25-28页 |
| ·三氮唑类药物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 ·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 第29-30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9页 |
| ·薄层层析法 | 第29页 |
| ·气-质联用法 | 第29页 |
| ·同位素掺入法 | 第29页 |
| ·结合光谱法 | 第29-30页 |
| ·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筛选的方法学比较 | 第30页 |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30-36页 |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概念与流程 | 第31-34页 |
| ·成功范例 | 第34-36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36页 |
| ·本文的立题依据、实验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36-39页 |
| 第二章 稻瘟病菌14α-去甲基化酶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39-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 ·菌种与质粒 | 第39页 |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 ·培养基 | 第40页 |
| ·缓冲液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7页 |
|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2页 |
| ·酶连体系的电击转化 | 第42-43页 |
| ·α互补法筛选阳性克隆 | 第43页 |
|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 | 第43页 |
| ·稻瘟病菌CYP51基因的克隆 | 第43-45页 |
| ·稻瘟病菌CYP51的原核表达 | 第45-46页 |
| ·天然条件下稻瘟病菌CYP51的纯化 | 第46页 |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46-47页 |
| ·结果 | 第47-56页 |
| ·稻瘟病菌CYP51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第47-49页 |
| ·稻瘟病菌CYP51基因序列分析 | 第49-51页 |
| ·稻瘟病菌CYP51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51-53页 |
| ·稻瘟病菌CYP51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53-55页 |
| ·天然条件下稻瘟病菌CYP51蛋白的纯化 | 第55-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第三章 DMIs药物体外筛选方法的建立、杀菌剂筛选及其分子特征分析 | 第58-84页 |
|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 ·菌种和质粒 | 第58页 |
|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 ·药物与其他试剂 | 第58页 |
| ·培养基 | 第58页 |
| ·缓冲液 | 第58-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 ·稻瘟病菌CYP51重组蛋白(MGCYP51)的制备 | 第59页 |
| ·蛋白浓度的测定(Bradford法) | 第59页 |
| ·CYP51含量测定及活性测定(CO差光谱) | 第59-60页 |
| ·稻瘟菌微粒体的制备 | 第60页 |
| ·微粒体活性鉴定(葡萄糖-6-磷酸酶显色反应) | 第60页 |
| ·药物和靶酶结合光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60页 |
| ·药物和靶酶结合光谱分析 | 第60页 |
| ·药物对稻瘟病菌的生长抑制 | 第60-61页 |
| ·结果 | 第61-80页 |
| ·稻瘟病菌CYP51重组蛋白的性质研究 | 第61-62页 |
| ·MGCYP51重组蛋白与药物结合光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2-66页 |
| ·有机磷化合物的筛选及分子特征分析 | 第66-68页 |
| ·吡咯类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筛选及分子特征分析 | 第68页 |
| ·三唑并咪唑啉酮类含氮化合物的筛选及分子特征分析 | 第68-69页 |
| ·咪唑啉酮类含氮化合物的筛选和分子特征分析 | 第69-71页 |
| ·三唑类含氮化合物的筛选和分子特征分析 | 第71-76页 |
| ·WJ系列含氮化合物筛选 | 第76-80页 |
| ·总结与讨论 | 第80-84页 |
| ·结合光谱法 | 第80-81页 |
| ·不同结构药物与CYP51的结合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第81-82页 |
| ·药物与CYP51结合能力及抑菌活性的比较与分析 | 第82-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第四章 稻瘟病菌CYP51三维结构模型建立以及其与杀菌剂结合特点分析 | 第84-98页 |
|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 ·实验方法 | 第84-86页 |
| ·药物和靶酶结合光谱分析 | 第84页 |
| ·同源模建 | 第84页 |
| ·分子对接 | 第84-85页 |
| ·稻瘟病菌CYP51突变体构建 | 第85-86页 |
| ·稻瘟病菌CYP51突变体原核表达分析 | 第86页 |
| ·稻瘟病菌CYP51突变体与DMIs抗真菌剂烯唑醇结合能力分析 | 第86页 |
| ·结果 | 第86-96页 |
| ·药物和稻瘟病菌CYP51的亲和分析 | 第86-87页 |
| ·稻瘟病菌CYP51蛋白三维结构预测结果 | 第87-88页 |
| ·稻瘟病菌CYP51与三氮唑药物的分子对接 | 第88页 |
| ·三氮唑药物和MGCYP51的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88-90页 |
| ·活性中心药物结合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突变体构建 | 第90-92页 |
| ·突变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的比较 | 第92-93页 |
| ·突变蛋白与烯唑醇的结合能力的比较 | 第93-95页 |
| ·突变蛋白活性空腔与烯唑醇的对接分析 | 第95-96页 |
| ·讨论 | 第96-98页 |
| 第五章 稻瘟病菌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设计及活性分析 | 第98-104页 |
| ·实验材料 | 第98页 |
| ·实验方法 | 第98页 |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98页 |
| ·药物对稻瘟病菌的生长抑制 | 第98页 |
| ·药物和靶酶结合光谱分析 | 第98页 |
| ·结果 | 第98-102页 |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98-99页 |
| ·药物对稻瘟病菌的生长抑制 | 第99-100页 |
| ·药物与靶酶的结合光谱特征 | 第100-102页 |
| ·讨论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2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21-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