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立法研究--以立法平等为视角
|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公众参与立法之界定 | 第10-15页 |
| (一) 公众参与立法的内涵 | 第10-12页 |
| 1. 立法的含义 | 第10-11页 |
| 2. 公众参与的概念 | 第11页 |
| 3. 公众参与立法的涵义 | 第11-12页 |
| (二) 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 | 第12-15页 |
| 1. 全民讨论 | 第13页 |
| 2. 书面征求意见 | 第13页 |
| 3. 立法座谈会 | 第13页 |
| 4. 立法论证会 | 第13-14页 |
| 5. 立法听证会 | 第14-15页 |
| 二、公众参与立法的法理依据与规范依据 | 第15-22页 |
| (一) 立法平等:公众参与立法的法理依据 | 第15-19页 |
| 1. 立法平等的概念 | 第15-17页 |
| 2. 主张立法平等缘由之探究 | 第17-18页 |
| 3. 立法平等是公众参与立法的理论支撑 | 第18-19页 |
| (二) 公众参与立法的规范依据 | 第19-22页 |
| 1. 宪法上的规范依据 | 第19-21页 |
| 2. 法律上的规范依据 | 第21-22页 |
| 三、公众参与立法的价值与功能 | 第22-27页 |
| (一) 利益博弈功能 | 第22-23页 |
| (二) 增进法的实效功能 | 第23-24页 |
| (三) 弥补代议制民主之缺陷的功能 | 第24-26页 |
| (四) 促进“强社会”形成的功能 | 第26-27页 |
| 四、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与不足 | 第27-32页 |
| (一)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不足的表现 | 第27-29页 |
| 1. 参与广度有待扩展 | 第27-28页 |
| 2. 参与程度有待深化 | 第28页 |
| 3. 参与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 第28-29页 |
| (二) 我国公众参与立法不足的原因 | 第29-32页 |
| 五、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路径 | 第32-43页 |
| (一)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32-35页 |
| 1.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机制 | 第32-33页 |
| 2.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 | 第33-34页 |
| 3. 完善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 | 第34-35页 |
| (二) 健全立法听证制度 | 第35-39页 |
| 1. 确定立法听证的适用范围 | 第36-37页 |
| 2. 规范立法听证参加人的选择 | 第37页 |
| 3. 完善立法听证的程序 | 第37-38页 |
| 4. 遵循立法听证的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 (三) 建构公众代言制度 | 第39-43页 |
| 1. 利益集团代言制度 | 第39-41页 |
| 2. 职业法律工作者代言制度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