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高层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的工作特点 | 第10-11页 |
| ·连梁的受力、变形特点 | 第11-12页 |
| ·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 | 第12页 |
| ·联肢墙的脆性破坏 | 第12页 |
| ·联肢墙的延性破坏 | 第12页 |
| ·连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 第12-24页 |
| ·普通配筋连梁 | 第12-15页 |
| ·斜向交叉暗柱式配筋连梁 | 第15-17页 |
| ·沿对角线方向配置斜交叉钢筋的连梁 | 第17-18页 |
| ·菱形配筋连梁 | 第18-19页 |
| ·设置全通缝的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19页 |
| ·带缝槽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19-20页 |
| ·劲性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20页 |
| ·刚性连梁 | 第20-21页 |
| ·混合联肢墙结构体系 | 第21-22页 |
| ·剪力墙钢组合桁架连梁 | 第22页 |
| ·其他形式的连梁 | 第22-24页 |
| ·极低屈服点钢材 | 第24-2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纯交叉式软钢桁架连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27-53页 |
| ·利用ANSYS程序的一些基本理论 | 第27-31页 |
| ·塑性理论 | 第27-29页 |
| ·非线性问题 | 第29-31页 |
| ·钢材材料性质 | 第31-32页 |
|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31页 |
| ·型钢的本构关系 | 第31-32页 |
| ·低屈服点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32页 |
|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拟 | 第32-33页 |
|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33-35页 |
| ·SOLID65—混凝土单元 | 第33-34页 |
| ·LINK1—2-D杆单元 | 第34页 |
| ·BEAM3—二维弹性梁单元 | 第34-35页 |
| ·SCB-1系列试件单调加载模拟 | 第35-48页 |
| ·SCB-1系列试件设计 | 第35-37页 |
| ·边界条件及加载求解控制 | 第37页 |
| ·SCB-1系列试件的轴力分析 | 第37-41页 |
| ·SCB-1系列试件的应力析 | 第41-43页 |
| ·SCB-1系列试件的变形分析 | 第43-46页 |
| ·SCB-1系列试件的强度分析和延性分析 | 第46-48页 |
| ·SCB-1系列试件低周反复加载模拟 | 第48-52页 |
| ·加载制度 | 第48-49页 |
| ·滞回曲线特征 | 第49-51页 |
| ·耗能能力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K型软钢桁架连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53-71页 |
| ·SCB-2系列试件单调加载模拟 | 第53-66页 |
| ·SCB-2系列试件设计 | 第53-54页 |
| ·边界条件及加载求解控制 | 第54-55页 |
| ·SCB2系列试件的轴力分析 | 第55-58页 |
| ·SCB-2系列试件的应力分析 | 第58-61页 |
| ·SCB-2系列试件的变形分析 | 第61-64页 |
| ·SCB2系列试件的强度分析和延性分析 | 第64-66页 |
| ·SCB-2系列试件低周反复加载模拟 | 第66-69页 |
| ·加载制度 | 第66页 |
| ·滞回曲线特征 | 第66-68页 |
| ·耗能能力 | 第68-69页 |
| ·SCB-1与SCB-2试件分析结果对比 | 第69页 |
| ·变形和延性对比 | 第69页 |
| ·耗能对比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纯交叉式软钢桁架连梁结构地震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71-87页 |
| ·混凝土的材料性质 | 第71-76页 |
| ·混凝土破坏准则 | 第71-75页 |
|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75-76页 |
| ·时程分析法 | 第76-78页 |
| ·基本方程 | 第76-77页 |
| ·现有结构应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77-78页 |
| ·数值算例 | 第78-86页 |
| ·分析资料 | 第78-79页 |
| ·分析结果 | 第79-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五章 K型软钢桁架连梁结构地震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87-96页 |
| ·数值算例 | 第87-94页 |
| ·分析资料 | 第87页 |
| ·分析结果 | 第87-94页 |
| ·TSCB-1与TSCB-2结构分析结果对比 | 第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 ·建议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