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仿真建模与脉搏波分析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前言 | 第9页 |
| ·心血管系统基本知识简介 | 第9-10页 |
| ·心血管系统建模方法 | 第10-14页 |
| ·动物实验法 | 第10页 |
| ·人体实验法 | 第10页 |
| ·建模与仿真法 | 第10-13页 |
| 1. 系统辨识法 | 第11-12页 |
| 2. 有限元分析法 | 第12页 |
| 3. 功率键合图法 | 第12-13页 |
| 4. 电网络模型 | 第13页 |
| ·混合模型法 | 第13-14页 |
| ·心血管系统建模研究历史回顾 | 第14-15页 |
| ·电网络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课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 2 心血管系统一阶仿真模型简介 | 第18-27页 |
| ·弹性腔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 ·Windkessel模型简介 | 第18-20页 |
| ·弹性腔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20-21页 |
| ·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 ·人体动脉管的p-V关系 | 第21-22页 |
| ·心脏搏动间歇模型 | 第22页 |
| ·系统整体框图 | 第22-23页 |
| ·临床验证与参数分析 | 第23-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双弹性腔仿真模型的研究 | 第27-34页 |
| ·双弹性腔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27-30页 |
| ·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双弹性腔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30-31页 |
| ·基本仿真波形 | 第31-32页 |
| ·参数选择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模型参数与波形特征的关系 | 第34-44页 |
| ·双弹性腔模型等效回路的拉普拉斯分析 | 第34-35页 |
| ·C_1对脉搏波波形的影响 | 第35-38页 |
| ·C_2对脉搏波波形的影响 | 第38-39页 |
| ·L对脉搏波波形的影响 | 第39-41页 |
| ·R对脉搏波波形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5 模型参数与人体生理病理的仿真研究 | 第44-51页 |
| ·心力衰竭 | 第45-46页 |
| ·高血压 | 第46-48页 |
| ·动脉硬化 | 第48-49页 |
| ·临床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1-54页 |
| ·总结 | 第51-52页 |
| ·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60页 |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