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2页 |
·超新星简史 | 第18页 |
·超新星的分类 | 第18-20页 |
·Ia型超新星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观测特性、理论模型及其观测认证 | 第22-66页 |
·Ia型超新星的观测特性 | 第23-33页 |
·绝对星等及光变曲线 | 第23-27页 |
·光谱及颜色演化 | 第27-29页 |
·多波段观测及其他 | 第29-30页 |
·Ia型超新星各种相关性 | 第30-33页 |
·Ia型超新星在宇宙学中的应用 | 第33-36页 |
·Ia型超新星前身星的理论及观测证认 | 第36-54页 |
·单简并星模型 | 第37-42页 |
·双简并星模型 | 第42-44页 |
·观测认证 | 第44-54页 |
·Ia型超新星的爆炸模型 | 第54-66页 |
·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模型 | 第54-60页 |
·亚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模型 | 第60-62页 |
·不同爆炸模型可能对应的前身天体 | 第62-66页 |
第三章 初始终止质量关系 | 第66-86页 |
·动机 | 第66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模型及物理输入 | 第67-69页 |
·模型 | 第67-68页 |
·物理输入 | 第68-69页 |
·结果 | 第69-81页 |
·不同金属丰度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 | 第69-74页 |
·赫罗图 | 第74-75页 |
·理论和观测的对比 | 第75-76页 |
·初始终止质量关系对金属丰度依赖性的可能的观测证据 | 第76-78页 |
·白矮星的质量分布 | 第78-81页 |
·讨论 | 第81-85页 |
·不确定性 | 第81-83页 |
·小质量白矮星 | 第83-85页 |
·初始终止质量关系与Ia型超新星的相关性 | 第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WD+ MS前身星研究 | 第86-116页 |
·动机 | 第86-87页 |
·双星演化计算方法 | 第87-89页 |
·双星演化计算结果 | 第89-102页 |
·双星演化 | 第89-97页 |
·能发生Ia型超新星的参数空间 | 第97-101页 |
·能发生Ia型超新星的最小白矮星质量 | 第101-102页 |
·大样本恒星演化 | 第102-105页 |
·演化渠道 | 第102-104页 |
·蒙特卡罗模拟的基本参数 | 第104-105页 |
·大样本演化结果 | 第105-112页 |
·Ia型超新星的诞生率 | 第105-108页 |
·能产生Ia型超新星的WD+MS系统的初始参数的分布 | 第108-112页 |
·讨论 | 第112-115页 |
·白矮星的初始质量与金属丰度之间的相关性 | 第112-113页 |
·Ia型超新星的诞生率 | 第113-114页 |
·类SN2002ic的Ia型超新星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爆炸抛射物与伴星的相互作用 | 第116-128页 |
·动机 | 第116页 |
·模型 | 第116-121页 |
·方法 | 第116-119页 |
·方法的检验 | 第119-121页 |
·结果 | 第121-124页 |
·讨论 | 第124-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伴星特征 | 第128-148页 |
·动机 | 第128页 |
·方法 | 第128-129页 |
·大样本演化结果 | 第129-145页 |
·爆炸时伴星的质量和系统的周期 | 第129页 |
·爆炸时伴星的半径以及半径和轨道间距的比值 | 第129-138页 |
·爆炸后伴星的质量和空间速度 | 第138-143页 |
·伴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 第143-144页 |
·有偏振的Ia型超新星 | 第144-145页 |
·讨论 | 第145-147页 |
·Tycho G | 第145-146页 |
·Ia型超新星的偏振 | 第146页 |
·类SN1991T的Ia型超新星 | 第146-147页 |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七章 色余 | 第148-154页 |
·动机 | 第148页 |
·模型 | 第148-151页 |
·结果 | 第151页 |
·讨论 | 第151-153页 |
·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6页 |
附录A 拟合公式 | 第156-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