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词注解 | 第10-11页 |
一 引言 | 第11-15页 |
(一)艾滋病行为监测现状 | 第11-12页 |
(二)云南省HIV感染和控制监测状况 | 第12-13页 |
1.生物学监测 | 第12-13页 |
2.行为学监测 | 第13页 |
(三)保龙高速公路预防艾滋病项目及绩效评估与监督系统 | 第13-15页 |
二 研究目的和具体目标 | 第15-16页 |
三 方法学 | 第16-26页 |
(一)研究设计及调查方法 | 第16-18页 |
1.研究设计 | 第16-17页 |
2.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3.调查问卷 | 第18页 |
(二)样本量的确定和抽样方法 | 第18-20页 |
1.样本量的确定 | 第18-19页 |
2.抽样方法 | 第19-20页 |
(三)评估指标 | 第20-21页 |
(四)调查员的组织培训及调查过程 | 第21页 |
(五)质量控制方案 | 第21-25页 |
1.质量控制过程 | 第22页 |
2.调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 第22-24页 |
3.数据录入与核对的质量控制 | 第24-25页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四 主要发现 | 第26-52页 |
1.腾密公路筑路工人作为对照组的可比性 | 第26页 |
2.腾密公路筑路工人一年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 第26-35页 |
·腾密公路筑路工人基线利终线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 第26-27页 |
·对照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平和行为的改变 | 第27-34页 |
·主要发现 | 第34-35页 |
3.保龙公路筑路工人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 第35-43页 |
·保龙高速公路筑路工人干预前后的人口学特征 | 第35页 |
·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在干预地区的改变 | 第35-43页 |
·主要发现 | 第43页 |
4.干预作用的多因素分析 | 第43-49页 |
·多因素分析的作用 | 第43页 |
·保龙安康行动和政府艾滋病防治行动作用效果评估(多因素分析) | 第43-49页 |
·主要发现 | 第49页 |
5.保龙安康行动对保龙高速公路筑路工人作用的深层分析 | 第49-52页 |
·保龙高速公路筑路工人A、B、C组的定义 | 第49页 |
·保龙高速公路筑路工人A、B、C组的比较 | 第49-52页 |
·主要发现 | 第52页 |
五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52-56页 |
1.筑路工地及周边社区对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有很高需求 | 第52-53页 |
2.筑路工地各种人群在性病艾滋病应对方面的脆弱性存在明显差异 | 第53-54页 |
3.保山市政府及其他部门的艾滋病防治行动取得了若干明确的积极的成果 | 第54-55页 |
4.保龙安康行动项目和保山市政府的合力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 第55页 |
5.保龙安康行动项目在传播艾滋病知识和减少危险行为方面发挥了明确的积极作用 | 第55-56页 |
6.提高保龙安康行动项目干预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对降低目标人群艾滋病的脆弱性至关重要 | 第56页 |
六 建议 | 第56-58页 |
1.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实施艾滋病预防控制项目尤为必要 | 第56页 |
2.建议项目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通过基于社区的倡导提高沿途社区居民的艾滋病防治意识 | 第56-57页 |
3.建议性病艾滋病预防项目根据建筑工地上不同亚群体的不同脆弱性和特点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 | 第57页 |
4.建议性病艾滋病预防项目提高干预的覆盖面和可及性的同时,注重艾滋病预防及关键知识的宣传教育 | 第57-58页 |
5.建议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及周边社区实施安全套推广活动 | 第58页 |
七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8-62页 |
1.在基线调查之前,"保龙安康行动"项目已开展了一些干预活动 | 第58页 |
2.本研究仅进行了两次行为监测调查 | 第58页 |
3.某些行为的研究样本例数太少 | 第58-59页 |
4.由于"保龙安康行动"项目中的某些干预措施实施较晚,本评估并未反映出项目干预的最大效果 | 第59-62页 |
附录一 | 第62-66页 |
附录二 | 第66-79页 |
附录三 | 第79-83页 |
【综述】 | 第83-96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撰写书籍情况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