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古常道观外部空间的景观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学术理论方面 | 第10-11页 |
| ·社会实践方面 | 第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外景观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四川景观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2章 古常道观的选址与整体架构 | 第15-24页 |
| ·选址特征 | 第15-16页 |
| ·选址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 第15-16页 |
| ·选址与道教及风水理念的融合 | 第16页 |
| ·组织构架 | 第16-22页 |
| ·平面组织 | 第16-18页 |
| ·空间组织 | 第18-22页 |
| ·功能关系 | 第22-24页 |
| ·水的使用和景点的生成 | 第22-23页 |
| ·植物的破坏与治理 | 第23-24页 |
| 第3章 主体建筑群的景观构架 | 第24-58页 |
| ·组织架构 | 第24-49页 |
| ·平面组织 | 第24-30页 |
| ·空间组织 | 第30-49页 |
| ·功能 | 第49-58页 |
| ·交通流线的组织 | 第49-50页 |
| ·功能区块 | 第50-58页 |
| 第4章 主体建筑群外围开敞空间的景观构架 | 第58-62页 |
| ·游息景观 | 第58-62页 |
| ·景观的诗意 | 第58-59页 |
| ·景观的结构 | 第59-62页 |
| 第5章 古常道观参观路线空间序列分析 | 第62-79页 |
| ·高差处理 | 第62-67页 |
| ·交通景观区 | 第62-63页 |
| ·主体建筑群 | 第63-67页 |
| ·明暗关系 | 第67-69页 |
| ·交通景观区 | 第67-69页 |
| ·视线分析 | 第69-76页 |
| ·交通景观区 | 第70-72页 |
| ·主体建筑群 | 第72-76页 |
| ·空间收放 | 第76-79页 |
| ·灵官楼山门入口空间 | 第77-78页 |
| ·古黄帝祠前的台地空间 | 第78-79页 |
| 第6章 古常道观入口空间处理 | 第79-87页 |
| ·建筑群外部开敞空间东北入口 | 第79-83页 |
| ·建筑群外部开敞空间西北入口 | 第83页 |
| ·建筑群山门入口 | 第83-87页 |
| ·建筑群山门东入口 | 第84-85页 |
| ·建筑群山门西入口 | 第85-87页 |
| 第7章 古常道观主体建筑群加建部分探析 | 第87-94页 |
| ·建筑群北面、西北面和东南面的加建项目 | 第88-91页 |
| ·问题 | 第88-89页 |
| ·加建方式探讨 | 第89-91页 |
| ·建筑群西面的加建项目 | 第91-94页 |
| ·问题 | 第91-92页 |
| ·加建方式探讨 | 第92-94页 |
| 第8章 结束与建议 | 第94-96页 |
| ·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 ·论文的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95-96页 |
| 附言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 图片来源 | 第101-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106页 |
| 附图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