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1章 主体性问题的学术史考察 | 第8-15页 |
·古希腊时期——主体意识的萌发 | 第8-11页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第9页 |
·“认识你自己” | 第9-10页 |
·本体论笼罩下的主体意识 | 第10-11页 |
·近现代哲学时期——主体性的确立 | 第11-15页 |
·我思故我在 | 第12页 |
·认识源于感觉经验 | 第12-13页 |
·“人为自然立法” | 第13-14页 |
·“实体即主体” | 第14-15页 |
·主体性原则的特征和概括 | 第15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 第15-26页 |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哲学思想 | 第16-19页 |
·主体与主体性内涵的科学揭示 | 第16-18页 |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的归宿 | 第18-19页 |
·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哲学思想对以往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 第19-22页 |
·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登场与旧哲学划清了界限 | 第19-20页 |
·对传统的主客体对立框架的超越 | 第20-21页 |
·几个主体性原则范畴的科学揭示 | 第21-22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22-26页 |
·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性思想 | 第23页 |
·邓小平关于人民主体性的思想 | 第23-24页 |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主体性 | 第24-25页 |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蕴含的人的主体性思想 | 第25-26页 |
第3章 主体性的困境和在中国的现实及反思 | 第26-42页 |
·主体性的困境 | 第27-31页 |
·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解构 | 第27-29页 |
·实践中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困境 | 第29-30页 |
·思想理论上的主客体地位的失衡 | 第30-31页 |
·主体性在当代中国的形态——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设 | 第31-35页 |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设对主体性的凸出 | 第31-33页 |
·人的主体性建构的途径 | 第33-35页 |
·主体性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 | 第35-37页 |
·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相联系 | 第35-36页 |
·追求自立、自主与创新的精神 | 第36页 |
·追求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和谐发展 | 第36-37页 |
·实践与主体的自身建设和超越 | 第37-42页 |
·实践中开发主体的潜能 | 第38-39页 |
·在实践中主体的自我超越和发展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