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15页 |
五、关于未来研究的思考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0页 |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一、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认识 | 第17-20页 |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存在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3-25页 |
一、财政分权理论 | 第23-24页 |
二、财政分权与地区不平衡发展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转移支付形式的效应分析 | 第25-28页 |
一、无条件拨款方式 | 第25-26页 |
二、有条件的非配套拨款 | 第26-27页 |
三、有条件不封顶的配套拨款 | 第27-28页 |
四、有条件封顶的配套拨款 | 第28页 |
第四节 财政转移支付均衡机制 | 第28-31页 |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作用的经济学原理 | 第28-30页 |
二、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均衡机理 | 第30页 |
三、财政转移支付横向均衡机理 | 第30-31页 |
第五节 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相关理论 | 第31-34页 |
一、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及其核心内涵 | 第31-33页 |
二、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的作用 | 第33页 |
三、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度量 | 第33-34页 |
第六节 博弈理论 | 第34-40页 |
一、博弈论 | 第34-36页 |
二、一主一从的 Stackelberg 博弈模型 | 第36-37页 |
三、一主多从的Stackelberg 博弈模型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现状比较 | 第40-52页 |
第一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历史回顾与现状简介 | 第40-44页 |
一、分税制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40-41页 |
二、分税制后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 第41页 |
三、现阶段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几种形式 | 第41-43页 |
四、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变化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转移支付的均衡效果分析 | 第44-47页 |
一、地区差异现状 | 第44-45页 |
二、纵向均衡分析 | 第45页 |
三、横向均衡分析 | 第45-47页 |
四、结论 | 第47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7-52页 |
一、事权划分不清,政府间转移支付责任模糊 | 第47-48页 |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缺乏均等化效果 | 第48-49页 |
三、转移支付相对规模过大 | 第49-50页 |
四、专项补助分配不规范 | 第50-51页 |
五、转移支付在结构上不尽合理 | 第51页 |
六、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国际比较 | 第52-59页 |
第一节 部分国家政府间转移支付情况 | 第52-55页 |
一、日本的转移支付 | 第52-53页 |
二、美国的转移支付 | 第53页 |
三、加拿大的转移支付 | 第53-54页 |
四、澳大利亚的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 | 第54页 |
五、德国的转移支付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各国转移支付的经验总结 | 第55-59页 |
一、以法的形式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 第55-56页 |
二、建立彻底的分税制,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 第56页 |
三、资金来源稳定 | 第56页 |
四、转移支付方式的规范化和公式化 | 第56-57页 |
五、专项拨款管理 | 第57页 |
六、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配合使用 | 第57页 |
七、具有共性的问题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纵向均衡研究 | 第59-7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59-61页 |
第二节 转移支付纵向均衡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一、前提假设 | 第62页 |
二、中央政府的目标 | 第62页 |
三、地方政府的目标 | 第62-63页 |
四、二人主从的的Stackelberg 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63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第63-66页 |
第四节 中央政府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第66-77页 |
一、税收低成本时,中央政府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分析 | 第66-68页 |
二、讨论 | 第68-69页 |
三、税收中成本,中央政府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分析 | 第69-70页 |
四、讨论 | 第70-72页 |
五、税收高成本时,中央政府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分析 | 第72-75页 |
六、结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横向均衡研究 | 第77-93页 |
第一节 转移支付的横向均衡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77-79页 |
一、横向均衡模型设计思路 | 第77-78页 |
二、一主多从Stackelberg 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第79-82页 |
第三节 税收低成本时,中央政府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第82-86页 |
第四节 税收中成本时,中央政府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第86-89页 |
第五节 税收高成本时,中央政府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 第89-92页 |
第六节 结论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对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需求的初步测算 | 第93-106页 |
第一节 测算的意义 | 第93页 |
第二节 财政收入测算研究 | 第93-100页 |
一、比例法 | 第94-96页 |
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法 | 第96-98页 |
三、税基法 | 第98-100页 |
四、简单讨论 | 第100页 |
第三节 财政支出需求测算研究 | 第100-104页 |
一、基本公式 | 第101页 |
二、财政支出需求的测量 | 第101页 |
三、具体估算步骤 | 第101-104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实证分析 | 第106-114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转移支付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 | 第107-109页 |
一、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差异 | 第107-108页 |
二、转移支付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实证分析 | 第109-114页 |
一、财政均等化效果模型 | 第109-110页 |
二、转移支付对我国地区间财政均等化的效果 | 第110页 |
三、转移支付对三大经济区域的财政均等化效果 | 第110-111页 |
四、我国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检验 | 第111-113页 |
五、结论 | 第113-114页 |
第八章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 第114-120页 |
第一节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 | 第114-116页 |
一、地方政府的逆向选择 | 第114-115页 |
二、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转移支付中的棘轮效应 | 第116-120页 |
一、“棘轮效应”的存在 | 第116-117页 |
二、“棘轮效应”的检验 | 第117-118页 |
三、地方政府的最优化激励 | 第118-120页 |
第九章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专题博弈分析 | 第120-141页 |
第一节 转移支付与共享税 | 第120-126页 |
一、转移支付与共享税的关系 | 第120-121页 |
二、模型建立 | 第121-123页 |
三、当地方政府是风险规避时的模型讨论 | 第123页 |
四、当地方政府是风险中性时的模型讨论 | 第123-126页 |
五、结论 | 第126页 |
第二节 转移支付的合作对策模型 | 第126-134页 |
一、我国地区间资源和发展状况 | 第126-128页 |
二、转移支付方式对资源配置的局限性 | 第128-130页 |
三、转移支付的合作对策模型 | 第130-133页 |
四、罗宾汉模式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转移支付在补偿地区利益外溢中的作用 | 第134-141页 |
一、关于外溢性问题 | 第135-137页 |
二、地方政府基础建设与“免费搭车” | 第137-141页 |
第十章 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想 | 第141-156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建立原则及模式选择 | 第141-142页 |
一、建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141页 |
二、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选择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对策措施 | 第142-148页 |
一、健全转移支付的前提条件 | 第142-143页 |
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具体措施 | 第143-146页 |
三、建立规范转移支付的配套措施 | 第146-147页 |
四、建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147-148页 |
第三节 构建我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148-156页 |
一、均等化转移支付分配依据与方法的规范 | 第149-150页 |
二、建立完善过渡期均等化转移支付模型 | 第150-151页 |
三、调整规范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形式结构 | 第151-152页 |
四、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数量结构的合理化 | 第152-153页 |
五、妥善权衡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纵向与横向目标 | 第153页 |
六、建立规范化、权威性的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机构 | 第153-154页 |
七、我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4页 |
后记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