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法律规避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法律规避的概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 | 第13-14页 |
一、三要件说 | 第13页 |
二、四要件说 | 第13页 |
三、五要件说 | 第13-14页 |
四、六要件说 | 第14页 |
五、本文观点 | 第14页 |
第三节 法律规避的界定、方式、成因 | 第14-18页 |
一、法律规避的界定 | 第14-16页 |
二、法律规避的方式 | 第16-18页 |
三、法律规避的成因 | 第18页 |
第四节 国际私法与国内民法上法律规避现象的比较 | 第18-20页 |
一、国际私法与国内民法上法律规避现象的联系 | 第18-19页 |
二、国际私法与国内民法上法律规避现象的区别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和范围 | 第20-25页 |
第一节 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 第20-22页 |
一、法律规避是一个独立问题 | 第20页 |
二、法律规避是公共秩序保留的一个附带问题 | 第20页 |
三、本文观点 | 第20-21页 |
四、界定法律规避地位的重要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法律规避现象的范围 | 第22-25页 |
一、国际民事活动领域的法律规避现象 | 第22-23页 |
二、国际商事活动领域的法律规避现象 | 第23-24页 |
三、本文观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法律规避的对象 | 第25-29页 |
第一节 有关法律规避对象的几种主要学说 | 第25-26页 |
一、法律规避仅指规避本国强行法 | 第25页 |
二、法律规避既包括本国强行法也包括外国强行法 | 第25-26页 |
三、法律规避仅指规避实体法 | 第26页 |
四、法律规避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冲突法 | 第26页 |
第二节 本文对法律规避对象的重释 | 第26-29页 |
一、法律规避的对象既包括内国法也包括外国法 | 第26-27页 |
二、法律规避的对象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冲突法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法律规避的效力 | 第29-49页 |
第一节 理论上的分歧 | 第29-31页 |
一、法律规避无效论 | 第29页 |
二、法律规避有效论 | 第29-30页 |
三、法律规避相对无效论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学者对规避外国法效力的不同观点 | 第31-32页 |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 | 第31-32页 |
二、规避外国法无效说 | 第32页 |
三、规避外国法有效说 | 第32页 |
第三节 本文对法律规避效力的辩证思考 | 第32-38页 |
一、本文对法律规避效力观点的评析 | 第33-35页 |
二、本文对法律规避效力的进一步阐释 | 第35-38页 |
第四节 法律规避效力的认定 | 第38-40页 |
一、当事人所规避的法律是否违背当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基础 | 第38页 |
二、当事人主观上是否有恶意 | 第38-39页 |
三、当事人规避的原因是否正当 | 第39页 |
四、当事人的规避行为能否促进法律的进步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冲突法的价值取向与法律规避的关系分析 | 第40-49页 |
一、禁止法律规避符合冲突法的公平价值 | 第40-42页 |
二、禁止法律规避符合冲突法的秩序价值 | 第42-44页 |
三、禁止法律规避符合冲突法的自由价值 | 第44-47页 |
四、禁止法律规避符合冲突法的平等价值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法律规避的立法建议 | 第49-57页 |
第一节 我国对法律规避的立法规定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法律规避的立法建议 | 第50-52页 |
一、在冲突法立法总则中对法律规避进行规定 | 第50页 |
二、禁止法律规避适用于存在法律规避的一切领域 | 第50-51页 |
三、在立法中明确规定规避外国法无效 | 第51页 |
四、在立法中规定对规避外国法行为的审查制度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正确对待我国区际法律规避问题 | 第52-57页 |
一、正确认识区际法律规避 | 第52-53页 |
二、不可回避的我国区际法律规避问题——以离婚为例 | 第53-55页 |
三、借鉴外国经验正确处理我国区际法律规避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