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黄酮的分离提纯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竹叶 | 第10-11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1-17页 |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 | 第11-13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第13-15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单体制备 | 第15-17页 |
·竹叶黄酮的生物学功效 | 第17-18页 |
·抗活性氧自由基 | 第17页 |
·抑菌抗病毒 | 第17-18页 |
·抗脂质过氧化 | 第18页 |
·阻断亚硝化反应 | 第18页 |
·抗衰老、抗应激和抗疲劳 | 第18页 |
·调节血脂 | 第18页 |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2 竹叶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研究 | 第20-32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0-21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竹叶黄酮 | 第21-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标准曲线和线性回归方程 | 第23-24页 |
·竹叶黄酮提取单因素试验 | 第24-26页 |
·响应面分析法试验方案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26-28页 |
·响应面与等高线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3 竹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第32-42页 |
·大孔吸附树脂概述 | 第32-33页 |
·大孔吸附树脂法的基本原理 | 第32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类 | 第32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 第32页 |
·影响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效果的因素 | 第32-33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34-35页 |
·AB-8树脂对竹叶黄酮动态吸附实验 | 第35-36页 |
·AB-8树脂对竹叶黄酮富集能力研究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36-37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37页 |
·AB-8树脂最优吸附—解吸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7-40页 |
·AB-8树脂的富集能力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竹叶黄酮中的黄酮苷 | 第42-48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42-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荭草苷、牡荆苷、槲皮素、芦丁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黄酮苷元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页 |
·色谱分析条件的确定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竹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与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3-44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4-46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5 竹叶黄酮提取物的抑菌性能研究 | 第48-56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8-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菌种活化及菌液制备 | 第49页 |
·竹叶黄酮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0页 |
·环境因素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加工实例中的应用效果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竹叶黄酮浓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pH值对竹叶黄酮抗菌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热处理对竹叶黄酮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53页 |
·竹叶黄酮对各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 | 第53-54页 |
·加工实例中的应用效果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6.结论及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