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桑树种与品种的复杂性 | 第11页 |
·桑类中药功效的差异性 | 第11-12页 |
·桑类中药的基原与入药部位 | 第12页 |
·多基原、多部位入药中药的品质评价思路的提出 | 第12-13页 |
·"源于多个基原的同一味中药"的品质评价 | 第12页 |
·来源于同一基原的多味中药的品质评价 | 第12-13页 |
·本文所研究的方面 | 第13页 |
2 品种研究 | 第13-38页 |
·品种考辩 | 第13-25页 |
·中国桑树分类考 | 第14-19页 |
·汉代及以前桑树的分类 | 第14页 |
·北魏《齐民要术》对桑树的分类 | 第14页 |
·唐代及宋代桑树的分类 | 第14-15页 |
·元代桑树的分类 | 第15页 |
·明代桑树的分类 | 第15-16页 |
·清代桑树的分类 | 第16页 |
·20世纪我国桑树的分类 | 第16-19页 |
·关于中国桑树分类的讨论 | 第19页 |
·桑类中药原植物考辨 | 第19-25页 |
·本草中关于桑类中药原植物的描述 | 第20-21页 |
·本草中的桑图 | 第21-23页 |
·近、现代著作中桑类中药的原植物 | 第23-24页 |
·关于桑类中药原植物的讨论 | 第24-25页 |
·资源分析及商品药材调查 | 第25-36页 |
·根据桑树种质资源确认桑类中药药材原植物的思路 | 第25页 |
·各省区主要栽培种质分析 | 第25-31页 |
·源于Morus alba L.的桑树种质 | 第26-27页 |
·源于Morus alba L.var.multicaulis(Perrott.)Loud.的桑树种质 | 第27-29页 |
·源于Morus australis Poir.的桑树种质 | 第29-30页 |
·源于Morus cathayana Hemsl.的桑树种质 | 第30页 |
·源于Morus mongolica(Bur.)Schneid.及其变种的桑树种质 | 第30页 |
·源于Morus属其他植物以及杂交的桑树种质 | 第30-31页 |
·四川现有桑资源分析 | 第31-34页 |
·四川桑属种质资源分析 | 第32-33页 |
·四川目前种植规模及主要栽植品种分析 | 第33-34页 |
·桑类中药的商品药材分析 | 第34-36页 |
·桑类中药的商品药材的原植物分析 | 第34-35页 |
·四川桑类药材产销分析 | 第35-36页 |
·基于分形特征的中药鉴别方法的提出及用于鉴别桑枝的研究 | 第36-38页 |
·桑枝纹理图像的获得 | 第36页 |
·图像的预处理 | 第36-37页 |
·分形维数的计算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品种研究小结 | 第38页 |
3 品质研究 | 第38-77页 |
·概述 | 第38-41页 |
·研究思路与方案 | 第38-39页 |
·研究工作的准备 | 第39-41页 |
·药材的收集与鉴定 | 第39-40页 |
·药材供试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40-41页 |
·Morus alba L.的桑叶、桑椹、桑枝和桑白皮石油醚部位的GC-MS比较分析 | 第41-44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41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GC-MS分析条件 | 第41页 |
·GC-MS分析实验结果 | 第41-44页 |
·GC-MS分析小结与讨论 | 第44页 |
·Morus alba L.的桑叶、桑椹、桑枝和桑白皮生物碱类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44-49页 |
·桑类中药总生物碱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46-47页 |
·检识反应 | 第46-47页 |
·定量分析方法的提出 | 第47页 |
·桑类中药总生物碱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47-49页 |
·根据桑树生物碱的结构推测其理化性质 | 第47-48页 |
·桑树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流程 | 第48-49页 |
·关于桑类中药总生物碱分析方法与提取方法的讨论 | 第49页 |
·桑枝和桑白皮药材整体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49-77页 |
·基于傅立叶转换和支持向量机的紫外光谱指纹特征分析方法的提出及在桑枝桑白皮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 第49-63页 |
·桑枝、桑白皮各部位紫外扫描原始光谱的分析 | 第50-55页 |
·经傅立叶变换的紫外光谱(FFT-UV)的特征分析 | 第55-58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FFT-UV光谱识别方法的提出 | 第58-63页 |
·基于图像分析技术和支持向量机的数字化薄层色谱指纹特征分析方法的提出及在桑枝桑白皮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 第63-69页 |
·实验样品和实验条件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 | 第66-69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的HPLC指纹特征分析方法的提出及在桑枝桑白皮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 第69-77页 |
·实验条件 | 第69-70页 |
·分析结果 | 第70-77页 |
·品质研究小结 | 第77页 |
4 药效研究 | 第77-115页 |
·概述 | 第77-78页 |
·桑类中药性味功效的演变研究 | 第78-82页 |
·桑枝、桑白皮药理作用的总结与比较研究 | 第82-87页 |
·桑枝药材药理作用的总结 | 第82-83页 |
·桑白皮药理作用的总结 | 第83-87页 |
·桑枝、桑白皮的药理作用对比分析 | 第87页 |
·镇咳祛痰实验 | 第87-90页 |
·实验材料 | 第87-88页 |
·动物及分组 | 第87页 |
·药物、试剂及仪器 | 第87-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页 |
·镇咳试验 | 第88页 |
·祛痰实验 | 第88页 |
·结果 | 第88-90页 |
·镇咳实验结果 | 第88-89页 |
·祛痰实验结果 | 第89-90页 |
·镇咳祛痰实验小结 | 第90页 |
·桑枝桑白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90-92页 |
·实验材料 | 第90页 |
·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桑枝桑白皮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 | 第90-91页 |
·桑枝桑白皮对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影响 | 第91页 |
·统计方法 | 第91页 |
·结果 | 第91-92页 |
·桑枝桑白皮80%乙醇提取物对DNFB所致小鼠DTH的影响 | 第91-92页 |
·桑枝桑白皮8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 | 第92页 |
·免疫实验的小结 | 第92页 |
·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 | 第92-93页 |
·基于Fenton反应的体外抗氧化实验的原理 | 第92-9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93页 |
·样品测定 | 第93页 |
·实验结果 | 第93页 |
·对基于STAT5b靶控报告基因的胰岛素受体细胞模型的影响 | 第93-99页 |
·STAT5b靶控报告基因细胞模型筛选胰岛素受体激动剂的原理 | 第93-94页 |
·STAT5b靶控报告基因细胞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94-95页 |
·实验材料 | 第95页 |
·CHO.hIR/STAT5b/Luc细胞的常规培养 | 第95-96页 |
·桑枝、桑白皮供试品对胰岛素受体的作用的检测 | 第96-97页 |
·细胞接种及血清饥饿处理 | 第96页 |
·供试品对细胞的处理 | 第96页 |
·细胞裂解物的制备 | 第96-97页 |
·报告基因Luc酶活力的检测 | 第97页 |
·供试品诱导报告基因表达率的计算 | 第97页 |
·实验结果 | 第97-99页 |
·基于虚拟筛选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的提出及在桑类中药药效研究中的应用 | 第99-115页 |
·基于虚拟筛选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的提出 | 第99-100页 |
·桑类中药化学成分虚拟筛选研究的准备工作 | 第100-102页 |
·软件、硬件的准备 | 第100-101页 |
·桑类中药化学成分分子库的准备 | 第101页 |
·靶点与参考配体的准备 | 第101-102页 |
·桑类中药化学成分虚拟筛选的研究过程 | 第102页 |
·桑类中药化学成分虚拟筛选的结果 | 第102-115页 |
·针对胰岛素受体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02-108页 |
·针对a-葡萄糖苷酶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08页 |
·针对B2肾上腺素受体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08-109页 |
·针对磷酸二酯酶4B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09-110页 |
·针对环氧合酶Ⅱ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10页 |
·针对PSGL-1蛋白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10-111页 |
·针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11-112页 |
·针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12页 |
·针对HIV-1蛋白酶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12-113页 |
·针对碳酸酐酶Ⅻ(Carbonic Anhydrase Ⅻ)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13-114页 |
·针对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的虚拟筛选结果 | 第114页 |
·虚拟筛选结果综合分析 | 第114-115页 |
·药效研究小结 | 第115页 |
5 桑类中药品种-质量-药效的关系的综合分析及"模式化中药"概念的提出 | 第115-11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117-120页 |
·品种研究方面 | 第117页 |
·品质研究方面 | 第117-118页 |
·药效研究方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附录一:GC-MS研究附图 | 第129-130页 |
附录二:紫外光谱研究附图 | 第130-140页 |
附录三:薄层色谱研究附图 | 第140-164页 |
附录四:HPLC研究附图 | 第164-168页 |
附录五:虚拟筛选研究附图、附表 | 第168-198页 |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专著)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