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10页 |
(一) 论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 论题研究的现状 | 第7-10页 |
二、杨慎贬谪云南及其与西南地区地理学概说 | 第10-14页 |
第一章:杨慎对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的考述 | 第14-32页 |
第一节:杨慎对西南地区山系的考察 | 第14-16页 |
一、对点苍山的考述 | 第14-15页 |
二、对金碧山(金马山、碧鸡山)的描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杨慎对西南地区河流、湖泊、温泉的记述 | 第16-22页 |
一、杨慎对西南地区河流的考述 | 第16-19页 |
二、关于滇池 | 第19-20页 |
三、杨慎与桂湖 | 第20-21页 |
四、杨慎对安宁温泉的考述 | 第21-22页 |
第三节:杨慎对西南地区气候的记述 | 第22-29页 |
一、贵州地区气候 | 第23-24页 |
二、云南地区气候 | 第24-29页 |
第四节:杨慎对西南地区森林的考察 | 第29-32页 |
第二章:杨慎对西南地区风俗地理的考述 | 第32-49页 |
第一节:杨慎对西南地区服饰的考察 | 第32-36页 |
一、杨慎对西南地区发式的考述 | 第32-34页 |
二、杨慎对西南地区衣服的考述 | 第34-36页 |
第二节:杨慎对西南地区民居文化的考察 | 第36-37页 |
第三节:杨慎对西南地区饮食文化的记述 | 第37-43页 |
一、酒 | 第37-38页 |
二、菜肴 | 第38-41页 |
三、水果 | 第41-42页 |
四、其他 | 第42-43页 |
第四节:杨慎对西南地区节日的考述 | 第43-49页 |
一、对星回节的记述 | 第43-44页 |
二、对浴佛节的考述 | 第44页 |
三、对端午节的记载 | 第44-46页 |
四、对春社的考述 | 第46页 |
五、对寒食节的考察描述 | 第46-47页 |
六、对元宵节的记载 | 第47-48页 |
七、其它节日 | 第48-49页 |
第三章:杨慎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贵地区的地理认识 | 第49-65页 |
第一节:杨慎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贵地区地理认识的演变 | 第49-56页 |
一、初入云南时对云贵地区的认识 | 第49-54页 |
二、长期寓居云南之后对云贵地区的新认识 | 第54-56页 |
第二节:杨慎对西南地区尤其是云贵地区地理认识前后产生差异原因 | 第56-65页 |
一、杨慎对云贵地区前后认识产生差异的客观原因 | 第56-61页 |
二、杨慎对云贵地区前后认识产生差异的主观原因 | 第61-65页 |
第四章:杨慎对西南地区地理学的贡献 | 第65-79页 |
第一节:杨慎对西南地区方志的贡献 | 第65-72页 |
一、云南 | 第65-70页 |
二、四川 | 第70-71页 |
三、贵州 | 第71-72页 |
第二节:杨慎对西南地区地名的考证及其对地名学的贡献 | 第72-75页 |
一、鬼方 | 第73页 |
二、卢睪 | 第73页 |
三、汶水 | 第73-74页 |
四、朐忍 | 第74-75页 |
第三节:杨慎与徐霞客、王士性对地理学贡献的差异 | 第75-79页 |
一、地理考察时空角度的差异 | 第76页 |
二、地理认识角度的差异 | 第76-77页 |
三、从云南地方志的角度看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
后记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