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2页 |
一、研究主题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与评价 | 第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第1章 宪政、宪政文化的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宪政概说 | 第12-15页 |
·宪政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 第12-13页 |
·宪政的内涵及本质 | 第13-14页 |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 第14-15页 |
·宪政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 第15-19页 |
·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6页 |
·宪政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 第16-17页 |
·宪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 第17-19页 |
第2章 中国宪政建设及宪政思想评析 | 第19-38页 |
·鸦片战争——十九信条(1840——1911) | 第19-23页 |
·宪政思想的萌芽 | 第19-20页 |
·清末立宪运动 | 第20-21页 |
·资产阶级改良派宪政思想分析 | 第21-23页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宪法》(1912——1946) | 第23-29页 |
·南京临时政府的立宪运动 | 第23-24页 |
·北洋军阀政府的立宪运动 | 第24-27页 |
·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宪运动 | 第27-28页 |
·资产阶级革命派宪政思想分析 | 第28-29页 |
·《共同纲领》——至今(1949——) | 第29-38页 |
·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 | 第29-31页 |
·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成败分析 | 第31-35页 |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宪政思想分析 | 第35-38页 |
第3章 对中国宪政文化的反思 | 第38-47页 |
·专制政体恒久,现代宪政文化缺失 | 第38-41页 |
·缺乏现代宪政文化所依赖的经济、政治条件 | 第38-39页 |
·缺乏现代宪政文化所依赖的文化条件 | 第39-41页 |
·对近现代中国宪法工具主义的法文化解读 | 第41-43页 |
·传统法文化中的法律工具主义 | 第41-42页 |
·对"宪政——富强"的思维范式的反省 | 第42-43页 |
·对宪政核心价值的误读——"民主"与"民本"转义 | 第43-44页 |
·民主思想内涵 | 第43页 |
·民本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 第43-44页 |
·对民众力量的态度 | 第44-47页 |
·没有发动民众是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 第44页 |
·新民主主义宪政和社会主义宪政对人民的重视 | 第44-47页 |
第4章 对完善我国宪政文化的建议 | 第47-59页 |
·对宪政建设外部环境进行完善,培育宪政文化根基 | 第47-50页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47-49页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49-50页 |
·对与宪政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 第50-53页 |
·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50-51页 |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 | 第51-52页 |
·加强宪法实施保障机制,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 | 第52-53页 |
·培育宪政建设主体的宪政思想意识 | 第53-55页 |
·宪政意识的内容 | 第53页 |
·在政府推动下,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 | 第53-55页 |
·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文化 | 第55-59页 |
·对传统法文化要批判继承 | 第55-57页 |
·借鉴国外宪政文化成长的成功范例,培育中国特色宪政文化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