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SUMMARY | 第5-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1 苹果蠹蛾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苹果蠹蛾的入侵 | 第12页 |
| ·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2-14页 |
| ·形态特征的研究 | 第12-13页 |
| ·苹果蠹蛾生活史的研究 | 第13-14页 |
| ·苹果蠹蛾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温度对苹果蠹蛾的影响 | 第14页 |
| ·湿度对苹果蠹蛾的影响 | 第14页 |
| ·光周期对苹果蠹蛾的影响 | 第14页 |
| ·降水对苹果蠹蛾的影响 | 第14-15页 |
| ·苹果蠹蛾空间分布与地理分布的研究 | 第15-16页 |
| ·苹果蠹蛾的传播 | 第16页 |
| ·苹果蠹蛾天敌的研究 | 第16-17页 |
| ·苹果蠹蛾性诱剂的应用研究 | 第17-18页 |
| 2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机理及营养机制 | 第18-24页 |
| · | 第18-20页 |
| ·视觉 | 第19-20页 |
| ·其它感觉器官 | 第20页 |
| ·食物对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0-24页 |
| ·食物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第20-22页 |
| ·食物对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 第22页 |
| ·食物对昆虫滞育的影响 | 第22-23页 |
| ·成虫补充营养对繁殖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4-30页 |
| 1 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的建立 | 第24-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 ·材料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 2 苹果蠹蛾幼虫分龄 | 第25-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 ·供试虫源 | 第25页 |
| ·实验器材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 3 苹果蠹蛾生活史及成虫消长动态 | 第27-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 ·生活史调查 | 第27页 |
| ·成虫消长动态监测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苹果蠹蛾成虫的田间消长动态 | 第27-29页 |
| ·生活史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不同寄主植物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第30-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供试虫源 | 第30页 |
| ·供试食料 | 第30页 |
| ·试验验器材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发育历期与存活率 | 第30-31页 |
| ·成虫寿命及繁殖力 | 第31页 |
| ·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构建 | 第31页 |
|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 ·不同寄主植物对幼虫及蛹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寄主植物对卵、幼虫及蛹存活(孵化)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寄主植物对成虫繁殖及寿命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生命表的分析 | 第35-37页 |
| ·特定年龄生命表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苹果蠹蛾的综合防治 | 第37-44页 |
| 1 苹果蠹蛾常见的防治方法 | 第37-40页 |
| ·苹果蠹蛾的防控措施 | 第37-40页 |
|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 | 第37页 |
| ·注重监测预报 | 第37页 |
| ·农业防治 | 第37-38页 |
| ·物理防治 | 第38页 |
| ·化学防治 | 第38-39页 |
| ·生物防治 | 第39-40页 |
| 2 涂白法防治苹果蠹蛾 | 第40-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 ·供试果园 | 第40页 |
| ·供试药剂 | 第40页 |
| ·越冬基数调查 | 第40页 |
| ·涂白方法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3 张掖地区苹果蠹蛾综合防治方法 | 第41-44页 |
| ·检疫措施 | 第41-42页 |
| ·4 月份刮除老树皮、涂白,破坏越冬场所 | 第42页 |
| ·大田性诱剂诱捕,确定成虫、幼虫最佳防治时期 | 第42-43页 |
| ·用束草环法、涂胶法诱杀老熟幼虫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44-45页 |
| ·不同寄主植物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综合防治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 导师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