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恢复 | 第12页 |
·植物群落 | 第12-13页 |
·演替与群落稳定性 | 第13-14页 |
·边坡 | 第14页 |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设计理论方面 | 第14-15页 |
·恢复目标方面 | 第15页 |
·恢复时间方面 | 第15页 |
·恢复原则方面 | 第15-16页 |
·恢复程序方面 | 第16页 |
·恢复机理方面 | 第16页 |
·成功标准方面 | 第16页 |
·物种多样性方面 | 第16-17页 |
·群落方面 | 第17页 |
·生态系统方面 | 第17页 |
·道路边坡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 | 第17-18页 |
·植被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方面 | 第18页 |
·恢复技术方面 | 第18-20页 |
·植物选择与配置方面 | 第20页 |
·植物群落方面 | 第20-21页 |
·植被养护与管理方面 | 第21页 |
·我国道路边坡植被恢复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灌木护坡的优势 | 第22-24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绕城公路周围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范围 | 第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气候 | 第26页 |
·自然植被 | 第26-27页 |
·植物群落的调查 | 第27-29页 |
·调查区域 | 第27-28页 |
·调查方法 | 第28-29页 |
·调查内容 | 第29页 |
·幼株栽培试验 | 第29-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试验处理 | 第30页 |
·数据测定 | 第3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32页 |
·生长速率(R) | 第30-31页 |
·重要值(Iv) | 第31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31页 |
·植物群落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60页 |
·绕城公路周围地区自然坡地植物群落组成特点 | 第32-43页 |
·主要优势乡土植物 | 第32-33页 |
·植物群落聚类分析及群落特点 | 第33-41页 |
·可应用于道路边坡的优势乡土乔灌木及其生态习性 | 第41-43页 |
·7种植物幼株生长速率分析 | 第43-48页 |
·不同浓度GGR-6和N、P营养液对7种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浓度GGR-6和N、P对7种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浓度GGR-6和N、P对7种植物根冠比的影响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绕城公路灌丛建植后边坡植物群落特征及动态变化 | 第48-60页 |
·灌丛建植边坡基本概况 | 第48-49页 |
·平均高度动态变化 | 第49-50页 |
·生长速率动态变化 | 第50-53页 |
·群落各物种盖度的动态变化 | 第53-54页 |
·群落各物种重要值动态变化 | 第54-55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0-66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绕城公路周围地区坡地常见植物种类及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 第60页 |
·7种植物幼株栽培试验结论 | 第60-61页 |
·灌丛建植后供试植物的生长特性 | 第61页 |
·绕城公路灌丛建植可供选择的植物种类 | 第61-62页 |
·绕城公路灌丛建植可配置的植物群落模式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6页 |
·道路边坡植物选择的一般原则 | 第62-63页 |
·研究不足及建议 | 第63-66页 |
附录一 人工建植的灌丛群落照片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活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