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单核增多性李斯特菌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1 致病机理 | 第9-10页 |
2 单核增多性李斯特氏菌(LMO)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LMO 的发现 | 第10页 |
·李斯特氏菌的分型 | 第10-12页 |
·LMO 的传统表型亚分型法 | 第11页 |
·LMO 的分子亚分型 | 第11-12页 |
·形态与染色特性 | 第12页 |
·生化特性 | 第12页 |
·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3 LMO 的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应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方法对该病的检测 | 第13-14页 |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病的检测 | 第14页 |
·核酸探针 | 第14页 |
·PCR 方法 | 第14页 |
4 LMO 防治措施 | 第14-16页 |
·加强饲养管理防治 | 第14-15页 |
·疫苗药物防治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单核增多性李斯特菌hly 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6-32页 |
1 材料 | 第16-17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16页 |
·菌株 | 第16页 |
·质粒 | 第16页 |
·试剂 | 第16-17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16-17页 |
·生化试剂 | 第17页 |
·仪器设备 | 第17页 |
·缓冲液和其他试剂溶液的配制 | 第1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7-25页 |
·hly 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7-21页 |
·碱裂解法提取LMO 总DNA | 第17-18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18页 |
·PCR 扩增hly 基因 | 第18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18-19页 |
·PCR 产物与pMD18-T 载体的连接 | 第19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9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19-20页 |
·重组质粒pMD18-T-hly 的提取与鉴定 | 第20-21页 |
·序列分析 | 第21页 |
·hly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24页 |
·带有粘性末端hly 基因片段的制备 | 第21-22页 |
·带有粘性末端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 的制备 | 第22页 |
·目的片段hly 基因与线性化pEGX-6P-1 载体的连接 | 第22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2-23页 |
·阳性重组质粒pGEX-6P-hly 的筛选 | 第23页 |
·阳性重组质粒pGEX-6P-hly 的鉴定 | 第23-24页 |
·hly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24-25页 |
·大肠杆菌的诱导表达 | 第24页 |
·重组蛋白的SDS-PAGE 分析 | 第24-25页 |
·免疫印迹鉴定(Western blotting) | 第25页 |
3 结果 | 第25-29页 |
·hly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第25-26页 |
·pMD18-T-hly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PCR 鉴定 | 第26页 |
·hly 基因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 | 第26-28页 |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质粒的酶切及PCR 鉴定 | 第28页 |
·重组菌DH5α(pGEX-6p-1-hly)表达产物的SDS-PAGE 分析 | 第28-29页 |
·重组蛋白pGEX-6p-1-hly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 第29页 |
4 讨论 | 第29-32页 |
·hly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hly 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30-31页 |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 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单核增多性李斯特菌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2-44页 |
1 材料 | 第32页 |
·菌株与试剂 | 第32页 |
·菌株 | 第32页 |
·试剂 | 第32页 |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4页 |
·抗原最佳包被液的选择 | 第32页 |
·重组抗原最适包被浓度和血清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酶标二抗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 第33页 |
·最适封闭液的选择 | 第33页 |
·封闭时间的优化 | 第33页 |
·血清稀释液的选择 | 第33页 |
·抗原和血清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33页 |
·显色时间的优化 | 第33页 |
·间接ELISA 方法操作程序的确定 | 第33页 |
·间接ELISA 方法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33-34页 |
·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 | 第34页 |
·交叉性试验 | 第34页 |
·检测灵敏度试验 | 第34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4页 |
·间接ELISA 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42页 |
·抗原最佳包被液的选择 | 第34-35页 |
·重组抗原最适包被浓度和血清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 第35页 |
·诊断抗体最佳工作条件的测定 | 第35-36页 |
·酶标二抗最适稀释度的确定 | 第36页 |
·最适封闭液的选择 | 第36-37页 |
·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37页 |
·血清稀释液的选择 | 第37-38页 |
·抗原和血清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8页 |
·显色时间的优化 | 第38页 |
·间接ELISA 方法操作程序的确定 | 第38-39页 |
·间接ELISA 方法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39页 |
·特异性实验和敏感性实验 | 第39页 |
·交叉性试验 | 第39-40页 |
·间接ELISA 方法灵敏度检测 | 第40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0-41页 |
·批内重复性试验 | 第40-41页 |
·批间重复性试验 | 第41页 |
·间接ELISA 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LMO 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42页 |
·间接ELISA 检测方法条件的优化 | 第42-43页 |
·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8页 |
英文缩略对照表 | 第51-52页 |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52-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