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表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CONTENTS | 第17-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3-24页 |
·微磨料射流加工技术 | 第24-29页 |
·微磨料气射流加工技术 | 第24-25页 |
·微磨料水射流加工技术 | 第25-27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加工技术 | 第27-28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加工装置 | 第28-29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抛光加工机理与工艺 | 第29-35页 |
·玻璃等脆性材料的微磨料射流抛光加工 | 第29-30页 |
·玻璃等脆性材料的冲蚀机理 | 第30-31页 |
·塑性材料的微磨料射流抛光加工 | 第31页 |
·钢等塑性材料的冲蚀机理 | 第31-32页 |
·磨粒冲蚀工件的数学模型 | 第32-35页 |
·数值模拟在磨料水射流加工中的应用 | 第35-43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的关键技术 | 第35-39页 |
·流化混合的数值模拟 | 第39-41页 |
·磨料射流形成过程的模拟 | 第41页 |
·微磨粒对工件材料冲蚀的模拟 | 第41-43页 |
·课题来源 | 第43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7页 |
·存在的问题及课题的提出 | 第43-4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7页 |
第二章 微磨料浆体流化预混合罐的磨料流化及浆体特性 | 第47-65页 |
·微磨料浆体流动的基本特性方程 | 第47-50页 |
·磨粒稳定悬浮的最小速度 | 第47-48页 |
·微磨料浆体紊流动能和耗散能的传输方程 | 第48-49页 |
·欧拉模型的基本特性方程 | 第49-50页 |
·微磨料浆体磨料预混合罐的有限元模型 | 第50-52页 |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51页 |
·求解方法和收敛准则 | 第51-52页 |
·微磨料浆体预混合过程数值模拟参数确定 | 第52-54页 |
·三维模型和二维模型的仿真对比 | 第52页 |
·拽力模型对磨粒速度的影响 | 第52页 |
·入口边界条件的影响 | 第52-54页 |
·微磨粒在流化床内的流动方式 | 第54-60页 |
·床层膨胀的过程 | 第54-57页 |
·微磨粒流化过程的返流 | 第57-58页 |
·粒子尺寸和液体粘度对流化床流动方式的影响 | 第58-59页 |
·初始速度对流化床层膨胀速度的影响 | 第59页 |
·流化床出口速度与浓度分布 | 第59-60页 |
·微磨料流化混合后的浆体特性 | 第60-64页 |
·磨料流化混合后的浆体悬浮特性 | 第60-61页 |
·磨料流化混合后的浆体流束特性 | 第61-63页 |
·微磨料浆体流化后磨粒的表面形貌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微磨料浆体射流形成过程动力学研究 | 第65-95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对工件表面的冲蚀形貌 | 第65-66页 |
·微磨粒的速度模型 | 第66-71页 |
·浆体速度的确定 | 第66页 |
·微磨粒在浆体中速度的确定 | 第66-67页 |
·收缩段内浆体速度径向和轴向分布 | 第67-69页 |
·收缩段中单颗磨粒运动方程及其解析 | 第69-70页 |
·集中管内单颗磨粒运动方程及其解析 | 第70-71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压强特性的分析方法 | 第71-73页 |
·射流喷嘴出口后沿射流方向压强分布的因次分析 | 第71-72页 |
·压强分布与核心区域长度的理论分析 | 第72-73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形成过程的能量传递 | 第73-75页 |
·射流形成过程能量传递效率 | 第73-74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对工件的冲击力与水力功率的关系 | 第74-75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形成动力学模型 | 第75-80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形成过程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76-78页 |
·模型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 | 第78-79页 |
·模型的分离求解方法 | 第79-80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能量传递过程中关键因素的测量 | 第80-84页 |
·射流压力和喷嘴直径对射流质量流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纯水射流和磨料射流冲击力与喷射距离的关系 | 第81-84页 |
·冲击力与射流压力的关系 | 第84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流场特性 | 第84-90页 |
·流场的压力分布 | 第85页 |
·喷嘴出口的射流速度 | 第85-86页 |
·径向方向的射流结构 | 第86-88页 |
·喷嘴出口到大气的射流速度衰减 | 第88页 |
·磨粒的速度 | 第88-90页 |
·能量传递效率 | 第90-93页 |
·喷嘴的效率 | 第90-91页 |
·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 第91页 |
·射流形成的喷嘴效率 | 第91-92页 |
·射流冲击力与水力能量关系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微磨料浆体射流抛光磨料冲蚀过程 | 第95-122页 |
·微磨粒冲蚀过程的仿真 | 第95-102页 |
·微磨粒冲蚀模型的修正 | 第95-97页 |
·单个粒子冲蚀问题的数值解 | 第97页 |
·模拟参数的选择 | 第97-100页 |
·显式公式和接触算法 | 第100-101页 |
·几何模型的网格单元和边界条件 | 第101-102页 |
·微磨料磨粒与工件撞击的接触时间 | 第102-104页 |
·微磨粒对冲蚀过程的影响 | 第104-112页 |
·微磨粒速度对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冲击角度对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磨粒直径对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多个磨粒冲击对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110页 |
·不同形状的微磨粒对冲蚀过程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冲击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 第112-113页 |
·微磨料冲蚀抛光过程的材料去除机理 | 第113-120页 |
·较深材料去除的材料去除机理 | 第114-115页 |
·微去除深度的材料去除机理 | 第115页 |
·不同冲击角加工对工件的材料去除机理 | 第115-117页 |
·加工工件嵌有磨粒后的能谱分析 | 第117-120页 |
·磨粒中混入去除材料碎屑后的能谱分析 | 第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微磨料浆体射流抛光工艺 | 第122-139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抛光实验方案和结果表征手段 | 第122-125页 |
·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 | 第122-123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抛光性能 | 第123页 |
·磨料循环使用的实验方法 | 第123-124页 |
·表征手段和方法 | 第124-125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抛光模具钢工件的抛光工艺 | 第125-132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的切削能力 | 第125-126页 |
·添加剂对去除缝宽度的影响 | 第126页 |
·添加剂对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抛光表面的形成过程 | 第128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加工过程高速摄影观察 | 第128-130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对形貌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微磨料浆体射流磨粒的循环使用特性 | 第132-138页 |
·各个阶段的AFS no.和平均粒子直径 | 第132-133页 |
·重复使用各个阶段后的扫描电镜图 | 第133页 |
·磨料循环使用次数对材料的去除深度影响 | 第133-137页 |
·磨料循环使用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137页 |
·磨料的重复使用能力 | 第137-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项目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