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 ·概述 | 第11-12页 |
| ·树突状聚合物的合成 | 第12-19页 |
| ·‘grafting onto'发散的合成方法 | 第12-16页 |
| ·‘grafting from'发散的合成方法 | 第16-18页 |
| ·‘grafting through'收敛的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 ·树突状聚合物的表征 | 第19-20页 |
| ·支化程度的表征 | 第19-20页 |
| ·分子量多分散性及测定 | 第20页 |
| ·树突状聚合物的应用 | 第20-23页 |
| ·树脂改性剂和加工助剂 | 第20-21页 |
| ·交联剂 | 第21页 |
| ·光固化材料 | 第21页 |
| ·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21-22页 |
| ·电致发光材料 | 第22页 |
| ·药物缓释 | 第22页 |
| ·金属纳米粒子封装及催化 | 第22-23页 |
| ·离子或分子识别 | 第23页 |
| ·异戊二烯阴离子聚合的发展 | 第23-26页 |
| ·阴离子聚合体系 | 第23-24页 |
| ·聚异戊二烯微观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 ·聚异戊二烯的环氧化 | 第26-28页 |
| ·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环氧化体系 | 第26页 |
| ·环氧化程度的测定 | 第26-28页 |
| ·论文的设计思想及意义 | 第28-29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9-34页 |
| ·实验药品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 ·正丁基锂(n-BuLi)浓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 ·星形聚异戊二烯的设计与合成 | 第30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的制备 | 第30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的精制 | 第30-31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偶联活性聚异戊二烯锂 | 第31-32页 |
| ·偶联产物的沉淀分级 | 第32页 |
| ·星形梳状超支化聚异戊二烯的合成 | 第32-33页 |
| ·分析与测试 | 第33-34页 |
|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 第33页 |
| ·聚合物结构的测定 | 第33页 |
| ·差示量热扫描仪分析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76页 |
| ·星形聚异戊二烯的设计与合成 | 第34-41页 |
| ·聚合体系的选择 | 第34-35页 |
| ·星形聚异戊二烯的合成 | 第35页 |
| ·线性以及星形聚异戊二烯的表征 | 第35-41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的合成 | 第41-51页 |
| ·聚异戊二烯的环氧化过程 | 第41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环氧化程度的分析 | 第41-43页 |
| ·甲酸与双氧水的用量对星形聚异戊二烯环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环氧化反应时间对星形聚异戊二烯环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环氧化反应温度对星形聚异戊二烯环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的开环反应 | 第47-51页 |
| ·环氧化偶联剂的精制 | 第51-53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的精制过程 | 第52页 |
| ·精制过程中聚合物溶液微水含量的测定 | 第52-53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偶联活性聚异戊二烯锂的研究 | 第53-64页 |
| ·偶联效率和支化数的定义 | 第53-54页 |
| ·星形环氧化聚异戊二烯用量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 第54-57页 |
| ·偶联反应时间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 第57-59页 |
| ·偶联反应温度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 第59-62页 |
| ·偶联前分子量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 第62页 |
| ·不同环氧化程度的偶联剂对偶联反应的影响 | 第62-64页 |
| ·偶联产物的沉淀分级 | 第64-65页 |
| ·多代星形梳状超支化聚异戊二烯的制备与表征 | 第65-76页 |
| ·超支化异戊二烯的制备过程 | 第65-66页 |
| ·超支化聚异戊二烯的表征 | 第66-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