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英文缩写注解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6-21页 |
·材料 | 第16-17页 |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1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6-17页 |
·方法 | 第17-20页 |
·动物分组 | 第17页 |
·模型的制作 | 第17-18页 |
·动物行为学观测及评估 | 第18页 |
·脑电图记录 | 第18-19页 |
·脑切片制作 | 第19页 |
·相关试剂及器皿的处理 | 第19页 |
·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 | 第19-20页 |
·图像处理 | 第20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21-29页 |
·模型制备结果 | 第21页 |
·行为学观察及评估 | 第21-24页 |
·潜伏期 | 第21-22页 |
·痫性发作程度 | 第22-23页 |
·痫性发作频率 | 第23-24页 |
·脑电图记录 | 第24页 |
·GEAP免疫组化 | 第24-26页 |
·附图 | 第26-29页 |
·脑电图 | 第26-28页 |
·GFAP免疫组化结果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9-38页 |
·关于青霉素致痫的动物模型 | 第29页 |
·行为学观察 | 第29-31页 |
·潜伏期及其意义 | 第29-31页 |
·发作次数和发作强度的比较 | 第31页 |
·星形胶质细胞与癫痫发病的关系 | 第31-35页 |
·星形胶质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可塑性 | 第31-32页 |
·星形胶质细胞与癫痫 | 第32-35页 |
·GFAP表达与“抑制屏障”的关系,及引导电极对痫性电活动的影响 | 第35-38页 |
·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与参与痫性电活动过程 | 第35-36页 |
·星形胶质细胞在“抑制屏障突破”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综述 | 第44-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