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文章的结构与安排 | 第1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阐释 | 第15-23页 |
·民营企业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 | 第15-16页 |
·民营企业的内涵 | 第15-16页 |
·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 | 第16页 |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垄断优势理论与内部化理论 | 第16-17页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第17-18页 |
·小规模技术理论与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18-20页 |
·对外直接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借鉴意义 | 第20-23页 |
·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20-21页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21页 |
·小规模技术理论与技术地方化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 第23-34页 |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 | 第23-25页 |
·萌芽阶段(1979 年—1991 年) | 第23页 |
·起步阶段(1992 年—2000 年) | 第23-24页 |
·发展阶段(2001 年至今) | 第24-25页 |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 第25-29页 |
·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 | 第25-27页 |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 第27页 |
·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 第27-29页 |
·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区域 | 第29页 |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4页 |
·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制度滞后 | 第29-30页 |
·治理机制不合理,人才缺乏 | 第30-31页 |
·品牌意识不强,技术创新不足 | 第31-32页 |
·投资前期准备不充分,管理水平滞后 | 第32-34页 |
第4章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34-44页 |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34-36页 |
·对 GDP 的增长效应 | 第34-35页 |
·技术进步效应 | 第35-36页 |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收支效应 | 第36-39页 |
·一般理论上的定性分析 | 第36页 |
·实证检验分析 | 第36-39页 |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 第39-41页 |
·就业创造效应 | 第39-40页 |
·就业替代效应 | 第40-41页 |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增长效应 | 第41-44页 |
·节约交易成本,有效保护无形资产 | 第41页 |
·获取国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 第41页 |
·统一调配新技术,获取技术进步 | 第41-43页 |
·绕过贸易壁垒,扩大出口 | 第43-44页 |
第5章 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 第44-53页 |
·健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体制 | 第44-45页 |
·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4页 |
·改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 | 第44-45页 |
·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 | 第45-47页 |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企业科学管理 | 第45-46页 |
·因地制宜创新技术,提升品牌优势 | 第46页 |
·做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调研,大力培养人才 | 第46-47页 |
·寻求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 | 第47-49页 |
·战略资产寻求型投资的区位选择 | 第47-48页 |
·资源寻求型投资的区位选择 | 第48页 |
·市场寻求型投资的区位选择 | 第48-49页 |
·选择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合适的模式 | 第49-53页 |
·跨国并购 | 第49页 |
·集群式海外工业园 | 第49-50页 |
·海外研发中心 | 第50-51页 |
·国际连锁经营 | 第51-5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