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0-11页 |
第2章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概述 | 第11-20页 |
·具体危险犯的界定 | 第11-15页 |
·具体危险犯的概念之争 | 第11-13页 |
·具体危险犯的含义 | 第13-15页 |
·具体危险犯存在中止形态的理论依据 | 第15-20页 |
·具体危险犯是否存在中止形态的理论之争 | 第15-17页 |
·具体危险犯存在中止形态之我见 | 第17-20页 |
第3章 体危险犯中止形态构成要件的认定 | 第20-31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时空性”的认定 | 第20-22页 |
·关于“时空性”的不同观点 | 第20-21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时空性”的界定 | 第21-22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自动性”的认定 | 第22-26页 |
·关于“自动性”的不同观点 | 第22-26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自动性”的界定 | 第26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客观性”的认定 | 第26-28页 |
·关于“客观性”的不同观点 | 第27-28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客观性”的界定 | 第28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有效性”的认定 | 第28-31页 |
·关于“有效性”的不同观点 | 第29-30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有效性”的界定 | 第30-31页 |
第4章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的刑事责任 | 第31-39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刑事责任的前提:具体危险犯是相对应实害犯的未完成形态 | 第31-32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减免处罚的依据 | 第32-35页 |
·具体危险犯中止形态刑事责任的实现 | 第35-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