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煤自燃机理的研究 | 第10-11页 |
| ·CO 作为煤自燃发火预测预报指标气体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煤层开采过程中CO 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 ·本课题拟采用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论文研究拟采取的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矿区概况 | 第18-23页 |
| ·矿区总体概况 | 第18-21页 |
| ·矿区典型矿井及工作面情况概况 | 第21-23页 |
| 3 灵武矿区煤层CO 产生机理及规律实验研究 | 第23-37页 |
| ·煤样煤氧复合产生CO 机理实验 | 第23-28页 |
| ·煤自燃热解红外光谱实验 | 第23-25页 |
| ·煤低温氧化过程热重分析实验 | 第25-28页 |
| ·煤样煤氧复合产生CO 规律实验 | 第28-35页 |
| ·煤低温自然发火实验 | 第29-33页 |
| ·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4 工作面CO 浓度与采空区氧化自燃“三带”关系研究 | 第37-62页 |
| ·采空区三带划分及自然危险区域判定理论 | 第38-48页 |
| ·松散煤体内的传质 | 第38-43页 |
| ·松散煤体内传质的数学模型 | 第43-45页 |
|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 第45-48页 |
| ·采空区现场观测方案 | 第48-60页 |
| ·采空区测点布置 | 第48-49页 |
| ·观测工作 | 第49-50页 |
| ·观测效果 | 第50页 |
| ·灵新矿三带划分及危险区域判定 | 第50-60页 |
| ·CO 与氧化“三带”的关系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5 工作面CO 来源及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 | 第62-78页 |
| ·工作面上隅角CO 的主要来源及机理分析 | 第62-64页 |
| ·采空区煤自燃氧化产生CO | 第62-63页 |
| ·开采煤层赋存CO | 第63页 |
| ·采煤过程中产生CO | 第63-64页 |
| ·井下爆破生成CO | 第64页 |
| ·灵武矿区煤层开采过程中CO 分布及影响因素 | 第64-69页 |
| ·工作面CO 分布 | 第65-67页 |
| ·工作面割煤前后CO 变化 | 第67-68页 |
| ·工作面CO 分布规律分析 | 第68-69页 |
| ·煤层开采过程中采空区CO 产生规律 | 第69-70页 |
| ·工作面上隅角CO 浓度回归预测 | 第70-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6 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