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的比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2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比较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18-24页 |
·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第18-2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8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18-19页 |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第19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19-20页 |
·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20页 |
·可拓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型 | 第22-24页 |
3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比较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46页 |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的概述 | 第24-29页 |
·多种形式的采暖热源 | 第24-28页 |
·室内采暖方式 | 第28-29页 |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全生命周期过程因素分析 | 第29-36页 |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比较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6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7-38页 |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38-40页 |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完善 | 第40-42页 |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42-46页 |
4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比较研究模型 | 第46-54页 |
·可拓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46-47页 |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比较研究的物元模型 | 第47-48页 |
·居住建筑供热采暖的可拓优度评价 | 第48-54页 |
·评价物元各属性评价值的确定 | 第48-50页 |
·规定衡量指标 | 第50页 |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权系数的确定 | 第50-53页 |
·首次评价(粗评) | 第53页 |
·建立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度 | 第53页 |
·规范化 | 第53页 |
·计算优度 | 第53-54页 |
5 西安市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54-70页 |
·西安市居住建筑供热采暖现状分析 | 第54-55页 |
·西安市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备选方案的确定 | 第55-57页 |
·热源的选择 | 第55-56页 |
·室外管网的选择 | 第56-57页 |
·室内散热系统的选择 | 第57页 |
·备选方案的确定 | 第57页 |
·西安市居住建筑供热采暖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57-70页 |
·各供热采暖方式比较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 第57-58页 |
·采暖方式比较研究 | 第58-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78-80页 |
附表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