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构建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立法后评估制度相关概念之厘定 | 第14-20页 |
·立法后评估 | 第14-17页 |
·立法后评估的概念 | 第14-15页 |
·立法后评估的性质 | 第15-17页 |
·立法评估与立法后评估之辨析 | 第17页 |
·立法后评估制度 | 第17-20页 |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概念 | 第17-18页 |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特点 | 第18-20页 |
第3章 我国立法后评估工作的相关立法与实践 | 第20-26页 |
·立法后评估工作的相关立法 | 第20页 |
·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实践状况 | 第20-23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23-26页 |
·评估主体相对单一 | 第23-24页 |
·评估标准不统一 | 第24页 |
·评估方式欠科学 | 第24-26页 |
第4章 构建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6-34页 |
·立法后评估的作用 | 第26-28页 |
·立法质量提高的保障 | 第26页 |
·提高执法水平的需要 | 第26-27页 |
·提高民主参与的需要 | 第27-28页 |
·构建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2页 |
·必要性之法理分析 | 第28-30页 |
·必要性之制度分析 | 第30-31页 |
·必要性之实证分析 | 第31-32页 |
·构建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4页 |
·制度基础 | 第32页 |
·经验基础 | 第32-34页 |
第5章 国外立法后评估制度的考察 | 第34-40页 |
·大陆法系立法后评估制度的考察 | 第34-36页 |
·德国 | 第34-35页 |
·日本 | 第35-36页 |
·英美法系立法后评估制度的考察 | 第36-38页 |
·美国 | 第36-37页 |
·英国 | 第37-38页 |
·国外立法后评估制度之借鉴 | 第38-40页 |
·创造有利立法后评估开展的制度环境 | 第38页 |
·专门的评估机构 | 第38页 |
·公众的参与 | 第38页 |
·科学的评估标准 | 第38-40页 |
第6章 立法后评估的制度化 | 第40-54页 |
·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法律化 | 第40-42页 |
·立法后评估制度设定的原则 | 第42-43页 |
·立法后评估的类型 | 第43-45页 |
·定期评估 | 第43-44页 |
·不定期的评估 | 第44-45页 |
·立法后评估的主体 | 第45-48页 |
·人大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 | 第45-46页 |
·政府法制机构 | 第46页 |
·执法机关 | 第46页 |
·专门的社会机构 | 第46-47页 |
·专门的评估小组 | 第47-48页 |
·立法后评估的方法 | 第48-50页 |
·立法后评估标准的设定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