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舒脉胶囊对心肌缺血大鼠促血管新生的研究 | 第1-78页 |
中文摘要一 | 第12-17页 |
英文摘要一 | 第17-23页 |
符号说明 | 第23-24页 |
前言 | 第24-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实验动物 | 第25-26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6-30页 |
·实验动物模型 | 第30-31页 |
·超声心动检测 | 第31页 |
·标本取材 | 第31页 |
·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 | 第31-33页 |
·实时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 第33-35页 |
·组织学与形态学检测 | 第35-3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7页 |
2 结果 | 第37-41页 |
·左心室功能超声心动图分析 | 第38页 |
·Western blot检测分析 | 第38-39页 |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检测分析 | 第39-40页 |
·检测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 | 第40页 |
·缺血心肌Masson染色分析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55页 |
·现代医学对血管新生过程的探讨 | 第41-42页 |
·舒脉胶囊促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的探讨 | 第42-46页 |
·冠心病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 第46页 |
·益气化瘀与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分析 | 第46-48页 |
·舒脉胶囊的方药分析 | 第48-53页 |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53-54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限制性 | 第54-55页 |
4 结论 | 第55-56页 |
5 附图表 | 第56-6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第二部分 舒脉胶囊改善心肌缺血大鼠左室重构的研究 | 第78-137页 |
中文摘要二 | 第78-83页 |
英文摘要二 | 第83-90页 |
符号说明 | 第90-91页 |
前言 | 第91-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105页 |
·实验动物 | 第92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92-96页 |
·实验动物模型 | 第96-97页 |
·超声心动检测 | 第97页 |
·放射免疫法测定 | 第97-98页 |
·标本取材 | 第98-99页 |
·免疫印记(Western blot) | 第99-100页 |
·实时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 第100-102页 |
·组织学与形态学检测 | 第102-104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104-105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05页 |
2 结果 | 第105-109页 |
·左心室整体与局部功能超声心动图分析 | 第105页 |
·放射免疫法检测分析 | 第105页 |
·Western blot检测分析 | 第105-107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107页 |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分析 | 第107-108页 |
·HE染色 | 第108页 |
·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胶原含量的变化 | 第108页 |
·透射电镜观测心肌超微结构变化 | 第108-109页 |
3 讨论 | 第109-117页 |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109页 |
·舒脉胶囊改善左室的分子机制 | 第109-115页 |
·左室重构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第115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115-116页 |
·创新点和限制性 | 第116-117页 |
4 结论 | 第117-118页 |
5 附图表 | 第118-12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128-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及出国经历 | 第138-14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第140-141页 |
英文论文1 | 第141-148页 |
英文论文2 | 第148-155页 |
英文论文3 | 第155-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