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解郁方加减对多发性硬化复发及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23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3-40页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 第23-31页 |
| 一、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病因的认识 | 第23-24页 |
| 1 遗传因素 | 第23-24页 |
| 2 病毒感染 | 第24页 |
| 3 环境因素 | 第24页 |
| 4 内分泌 | 第24页 |
| 5 年龄 | 第24页 |
| 6 其他 | 第24页 |
| 二、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4-27页 |
| 1 CD4+T细胞与多发性硬化 | 第25页 |
| 2 Th1/Th2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 3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多发性硬化 | 第26-27页 |
| 4 CD8+T细胞与多发性硬化 | 第27页 |
| 5 其他 | 第27页 |
| 三、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型和分期 | 第27-28页 |
| 四、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 | 第28-31页 |
| 1 皮质类固醇和血浆置换 | 第28页 |
| 2 免疫球蛋白 | 第28-29页 |
| 3 免疫抑制剂 | 第29页 |
| 4 β-干扰素 | 第29-30页 |
| 5 其他 | 第30-31页 |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 第31-40页 |
| 一、关于中医病名 | 第31页 |
| 二、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 第31-33页 |
| 1 外感内伤说 | 第31-32页 |
| 2 本虚标实说 | 第32-33页 |
| 3 阴阳两虚与痰湿郁热说 | 第33页 |
| 三、多发性硬化的辨证分型 | 第33-34页 |
| 四、多发性硬化的中医治疗 | 第34-40页 |
| 1 辨证治疗 | 第34-37页 |
| ·滋补肝肾法 | 第35页 |
| ·补肾健脾法 | 第35页 |
| ·补肾活血通络法 | 第35-36页 |
| ·益气扶正通络法 | 第36页 |
| ·其它 | 第36-37页 |
| 2 中成药治疗 | 第37-38页 |
| 3 针灸治疗 | 第38-40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0-57页 |
| 一、前言 | 第40页 |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40-43页 |
| 1 一般情况 | 第40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40-41页 |
| 3 纳入标准 | 第41页 |
| 4 排除标准 | 第41页 |
| 5 疾病分期 | 第41页 |
| 6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41页 |
| 7 中医症候调查表的确定 | 第41-42页 |
| 8 临床信息采集 | 第42页 |
| 9 统计方法 | 第42页 |
| 10 治疗方法 | 第42-43页 |
| 三、结果 | 第43-53页 |
| 1 一般情况 | 第43-44页 |
| ·性别比例 | 第43页 |
| ·年龄构成 | 第43-44页 |
| ·病程与就诊情况 | 第44页 |
| 2 中西医症状 | 第44-47页 |
| ·症状特点 | 第44页 |
| ·中医症状 | 第44-46页 |
| ·舌象 | 第46页 |
| ·脉象 | 第46-47页 |
| 3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证型分布 | 第47页 |
| 4 疾病分期与证型分布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 5 疾病分期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 6 疾病证型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 第49-51页 |
| 7 中药治疗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 | 第51-52页 |
| 8 中药治疗后复发次数变化情况 | 第52-53页 |
| 四、讨论 | 第53-57页 |
| 1 多发性硬化的证型分布 | 第54页 |
| 2 多发性硬化的分期、证型及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 3 中药治疗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55页 |
| 4 中药干预对多发性硬化复发的影响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