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给付障碍体系中的给付拒绝 | 第12-18页 |
第一节 给付障碍体系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给付障碍体系构建的两种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给付障碍形态 | 第14-18页 |
一、给付障碍之二分法 | 第14页 |
二、给付障碍之三分法 | 第14-15页 |
三、给付拒绝地位之立法例——兼评二分法及三分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给付拒绝价值分析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德国民法典》原有立场下之给付拒绝价值分析 | 第18-24页 |
一、履行期届至前对债权人的保护 | 第18页 |
二、从债之核心利益看给付拒绝 | 第18-20页 |
三、从债之履行原则看给付拒绝 | 第20-24页 |
第二节 立场之转变——给付障碍体系之重构 | 第24-28页 |
一、漏洞的填补 | 第24页 |
二、价值的变迁 | 第24-28页 |
第三章 给付拒绝制度设计 | 第28-33页 |
第一节 从制度内看给付拒绝 | 第28-31页 |
一、给付拒绝之效力 | 第28页 |
二、二元权利体系之调整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从制度外看给付拒绝 | 第31-33页 |
一、预期违约 | 第31-32页 |
二、实际履行与替代履行——给付拒绝与预期违约的制度支撑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给付障碍体系中的给付拒绝 | 第33-40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33页 |
第二节 给付拒绝制度之构建 | 第33-36页 |
一、给付拒绝之价值支撑 | 第33-34页 |
二、《合同法》相关规定 | 第34-35页 |
三、对《合同法》相关规定的解读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合同法》中的给付拒绝与预期违约 | 第36-40页 |
一、预期违约引入之可行性 | 第36-38页 |
二、预期违约引入之必要性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