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高压电动机的起动方式 | 第10页 |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的技术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电力电子器件与大功率变频器 | 第13-35页 |
| ·电力电子器件 | 第13-17页 |
| ·晶闸管 | 第13页 |
|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 | 第13-14页 |
| ·集成门极换向晶闸管 | 第14页 |
|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 第14-15页 |
| ·注入增强型绝缘栅晶体管 | 第15-17页 |
| ·高压大功率变频器 | 第17-18页 |
| ·国内外大功率变频器的发展 | 第18-19页 |
| ·高压大功率变频器分类、技术原理及特点 | 第19-35页 |
| ·交-交变频器 | 第19-21页 |
| ·交-直-交变频器 | 第21-23页 |
| ·交-直-交电压型高压变频器 | 第23-31页 |
| ·交-直-交电流型高压变频器 | 第31-35页 |
| 第三章 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原理及控制系统 | 第35-43页 |
| ·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 第35-39页 |
| ·经典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原理 | 第36-38页 |
| ·矢量控制的特点 | 第38-39页 |
| ·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39-40页 |
| ·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构成 | 第40-43页 |
| ·坐标变换单元 | 第40页 |
| ·位置检测单元 | 第40页 |
| ·MT 轴定子电流模型 | 第40-41页 |
| ·磁链观测器——电流模型Mi 单元 | 第41页 |
| ·磁链观测器——电压模型Mu 单元 | 第41页 |
| ·电流控制系统、磁链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负载换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 | 第43-62页 |
| ·LCI(负载换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 第43-48页 |
| ·LCI 变频器供电时电机的定子磁动势 | 第44-46页 |
| ·运行原理 | 第46-48页 |
| ·换流方法[20-25] | 第48-54页 |
| ·反电动势换流法(自然换流法) | 第49-51页 |
| ·电流断续换流法 | 第51-54页 |
| ·负载换流同步电动机系统的几种基本关系 | 第54-62页 |
| ·电机电压与直流电压 | 第54-55页 |
| ·电机转速与直流电压 | 第55-56页 |
| ·电机转速与电源电压 | 第56页 |
| ·电机定子电流与直流电流 | 第56-57页 |
| ·电机的转矩 | 第57-59页 |
| ·电机的功率因数 | 第59-60页 |
| ·换流剩余角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负载换流同步电动机软起动应用 | 第62-89页 |
| ·工程应用背景及目的 | 第62页 |
| ·工程应用中高压同步电动机以及负载空气压缩机技术参数 | 第62-64页 |
| ·同步电动机基本参数 | 第62-63页 |
| ·电机励磁参数 | 第63页 |
| ·电机损耗参数 | 第63页 |
| ·其他参数 | 第63-64页 |
| ·空气压缩机参数 | 第64页 |
| ·西门子LCI 变频器(SIMOVERT S)技术概述 | 第64-74页 |
| ·技术概述 | 第64-65页 |
| ·变频器技术参数 | 第65-66页 |
| ·降压变压器和升压变压器技术参数 | 第66-67页 |
| ·西门子LCI 变频器运行原理 | 第67-69页 |
| ·励磁系统 | 第69-74页 |
| ·负载换流变频软起动系统主接线电气设计 | 第74-77页 |
| ·主要参数设置 | 第77-83页 |
| ·励磁器主要参数设置 | 第77-82页 |
| ·变频器主要参数设置 | 第82-83页 |
| ·电机的起动和保护 | 第83-85页 |
| ·起动控制 | 第83-84页 |
| ·电机的并网 | 第84页 |
| ·系统的保护和监视 | 第84-85页 |
| ·电机的监视与控制后台 | 第85-87页 |
| ·由LCI 变频器、同步电动机构成的变频软启动系统技术特点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