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词缩略表 | 第1-12页 |
|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14-17页 |
| 前言 | 第17-19页 |
| 第一部分 MEK 抑制剂PD98059 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SREBP-1、SOCS-3 表达影响的研究 | 第19-42页 |
| 1 材料 | 第19-21页 |
| ·动物 | 第19页 |
|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0-21页 |
| 2 方法 | 第21-26页 |
| ·大鼠NAFLD 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 第21页 |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21-22页 |
| ·动物处理和标本制备 | 第22页 |
| ·动物处理 | 第22页 |
| ·血清的分离及保存 | 第22页 |
| ·肝脏脂质检测的肝匀浆的制备及保存 | 第22页 |
| ·大鼠血清生化检测 | 第22-23页 |
| ·大鼠肝功能的检测 | 第22页 |
| ·大鼠血清脂质的检测 | 第22-23页 |
| ·肝匀浆TG 及TC 的检测 | 第23页 |
| ·肝匀浆TG 的检测 | 第23页 |
| ·肝匀浆TC 的检测 | 第23页 |
| ·肝组织病理结果评价 | 第23-24页 |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肝脏SREBP-1 的表达 | 第24-25页 |
| ·采用非生物素二步法 | 第24-25页 |
|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 第25页 |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肝脏SOCS-3 的表达 | 第25-26页 |
| ·采用非生物素二步法 | 第25-26页 |
|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第26页 |
| 3 结果 | 第26-38页 |
| ·大鼠NAFLD 模型建立 | 第26-33页 |
| ·一般情况及大鼠肝湿重、肝指数变化 | 第26-27页 |
| ·血清ALT,AST,TC,TG 变化 | 第27页 |
| ·肝匀浆TG,TC 水平 | 第27-28页 |
| ·肝脏病理学改变 | 第28-29页 |
| ·肝组织SREBP-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29页 |
| ·肝组织SOCS-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29-30页 |
| ·相关分析 | 第30-33页 |
| ·PD98059 对普通饲料喂养大鼠的干预 | 第33-35页 |
| ·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变化 | 第33页 |
| ·血清ALT,AST,TC,TG 变化 | 第33-34页 |
| ·肝匀浆TG、TC 变化 | 第34页 |
| ·肝脏病理学 | 第34-35页 |
| ·肝组织SREBP-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35页 |
| ·肝组织SOCS-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35页 |
| ·PD98059 对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的干预 | 第35-38页 |
| ·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变化 | 第35-36页 |
| ·血清ALT,AST,TC,TG 变化 | 第36页 |
| ·肝匀浆TG,TC 变化 | 第36-37页 |
| ·肝脏病理学 | 第37页 |
| ·大鼠肝组织SREBP-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37-38页 |
| ·大鼠肝组织SOCS-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38页 |
| 4 讨论 | 第38-42页 |
| 第二部分 黄芪提取液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SREBP-1、SOCS-3的表达的研究 | 第42-61页 |
| 1 材料 | 第42-43页 |
| ·动物 | 第42页 |
|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4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 2 方法 | 第43-46页 |
| ·黄芪提取液(AME)的制备 | 第43页 |
|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制备 | 第43-44页 |
| ·模型制备 | 第43-44页 |
| ·给药实验 | 第44页 |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44页 |
| ·动物处理和标本制备 | 第44-45页 |
| ·动物处理 | 第44页 |
| ·血清的分离及保存 | 第44页 |
| ·肝脏脂质检测的肝匀浆的制备及保存 | 第44-45页 |
| ·大鼠血清生化检测 | 第45页 |
| ·肝匀浆指标检测 | 第45页 |
| ·肝组织病理结果评价 | 第45页 |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肝脏SREBP-1 和SOCS-3 表达 | 第45页 |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肝脏SREBP-1 的表达 | 第45页 |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肝脏SOCS-3 的表达 | 第45页 |
|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第45-46页 |
| 3 结果 | 第46-57页 |
| ·大鼠NAFLD 模型 | 第46-53页 |
| ·肝脏病理学改变 | 第46-47页 |
| ·一般情况和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变化 | 第47页 |
| ·血清ALT,AST,TC,TG 的变化 | 第47-48页 |
| ·肝匀浆TG,TC 变化 | 第48页 |
| ·大鼠肝组织SREBP-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48-49页 |
| ·大鼠肝组织SOCS-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49页 |
| ·相关分析 | 第49-53页 |
| ·AME 对大鼠 NAFLD 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 | 第53-57页 |
| ·各AME 干预组肝脏的病理学改变 | 第53-54页 |
| ·AME 对NAFLD 大鼠一般情况和体重、肝湿重、肝指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 ·AME 对 NAFLD 大鼠血清 AST、ALT、TG、TC 的影响 | 第55页 |
| ·AME 对 NAFLD 大鼠肝匀浆 TG,TC 的影响 | 第55-56页 |
| ·AME 对 NAFLD 大鼠肝组织 SREBP-1 表达的影响 | 第56页 |
| ·AME 对 NAFLD 大鼠肝组织 SOCS-3 表达的影响 | 第56-57页 |
| 4. 讨论 | 第57-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 第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 附录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综述 | 第72-89页 |
| 附图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