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合肥CDMA2000网络现状介绍 | 第13-14页 |
·网络现状 | 第13-1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第15-18页 |
·主要工作 | 第15页 |
·论文结构 | 第15-18页 |
第二章 CDMA2000 1X的系统概述 | 第18-24页 |
·CDMA2000的演进与发展 | 第18-19页 |
·无线部分 | 第18页 |
·电路交换部分 | 第18页 |
·分组交换部分 | 第18-19页 |
·智能网部分 | 第19页 |
·短消息部分 | 第19页 |
·定位部分 | 第19页 |
·CDMA2000的系统结构 | 第19-21页 |
·CDMA2000 1X关键技术 | 第21-24页 |
·前向快速功率控制技术 | 第21页 |
·前向快速寻呼信道技术 | 第21页 |
·前向链路发射分集技术 | 第21页 |
·反向相干解调 | 第21-22页 |
·Turbo码使用 | 第22页 |
·灵活的帧长 | 第22-24页 |
第三章 CDMA2000 1X网络优化的流程 | 第24-26页 |
·需求分析 | 第24页 |
·无线参数和单站检查 | 第24页 |
·无线参数检查 | 第24页 |
·单站检查 | 第24页 |
·优化前网络评估 | 第24-25页 |
·基站簇优化 | 第25页 |
·全网优化 | 第25页 |
·项目验收 | 第25-26页 |
第四章 CDMA2000 1X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 | 第26-30页 |
·优化准备工作 | 第26页 |
·现场测试 | 第26-27页 |
·CLUSTER级的调整和优化 | 第27页 |
·系统级优化(有负载) | 第27-28页 |
·系统级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第五章 安徽合肥地区的无线网络故障分析 | 第30-42页 |
·操作步骤 | 第30-31页 |
·建立测试 | 第30页 |
·测试区域 | 第30页 |
·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 第30-31页 |
·起呼测试 | 第31-35页 |
·基本定义 | 第31页 |
·案例分析 | 第31-35页 |
·掉话测试 | 第35-42页 |
·基本定义 | 第36页 |
·案例分析 | 第36-42页 |
第六章 安徽合肥地区CDMA2000 1X切换优化的分析 | 第42-72页 |
·CDMA2000切换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切换的含义 | 第42页 |
·切换导频集 | 第42-43页 |
·切换主要参数 | 第43页 |
·CDMA2000软切换优化原理分析 | 第43-48页 |
·软切换流程 | 第43-48页 |
·CDMA硬切换优化原理分析 | 第48-54页 |
·硬切换基本概念 | 第48-49页 |
·硬切换流程 | 第49页 |
·华为硬切换算法 | 第49-54页 |
·CDMA2000网络优化案例分析 | 第54-65页 |
·跨BSC软切换失败案例 | 第54-57页 |
·CDMA网络软切换成功率低问题优化 | 第57-65页 |
·合肥软切换比例优化计划 | 第65-72页 |
·项目目标 | 第65页 |
·统计方法 | 第65页 |
·项目实施方法 | 第65-67页 |
·项目实施方法 | 第67-7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72-74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2页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