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抗菌的意义 | 第12-13页 |
·抗菌材料的分类 | 第13页 |
·无机抗菌剂 | 第13-16页 |
·无机抗菌剂的类型 | 第13-14页 |
·无机抗菌剂的特点 | 第14-15页 |
·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 第15-16页 |
·有机抗菌剂的概念及类型 | 第16-20页 |
·天然有机抗菌剂 | 第16-20页 |
·壳聚糖 | 第17-18页 |
·壳聚糖的抑菌机理 | 第18页 |
·影响壳聚糖抑菌性的因素 | 第18-20页 |
·壳聚糖的特点 | 第20页 |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 | 第20-23页 |
·季铵盐类抗菌剂 | 第20-22页 |
·季鏻盐类抗菌剂 | 第22页 |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的特点 | 第22-23页 |
·低分子有机抗菌剂的抑菌机理 | 第23页 |
·胍类抗菌剂及抑菌机理 | 第23-24页 |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 | 第24-26页 |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的抑菌机理 | 第24页 |
·有机高分子抗菌剂抗菌基团的引入方式 | 第24-26页 |
·通过均聚或共聚制备高分子抗菌材料 | 第24-25页 |
·通过非辐射的接枝方法制备高分子抗菌材料 | 第25页 |
·通过辐射的接枝方法制备高分子抗菌材料 | 第25-26页 |
·高分子抗菌材料研究展望 | 第26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二章 两亲性季铵盐聚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性研究 | 第35-44页 |
·引言 | 第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35-36页 |
·合成过程 | 第36页 |
·抑菌测试过程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 | 第37-39页 |
·抑菌圈直径 | 第39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39-40页 |
·溶血性试验测试 | 第40页 |
·温度对抑菌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作用时间对抑菌性的影响 | 第41页 |
·浓度对抑菌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原位自由基聚合法对淀粉改性及抑菌性研究 | 第44-51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44-45页 |
·淀粉胍盐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测试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接枝率分析 | 第46页 |
·抑菌圈直径 | 第46-47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47页 |
·溶血测试 | 第47页 |
·温度对抑菌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作用时间对抑菌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壳聚糖的改性及抑菌性研究 | 第51-58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51页 |
·反应过程 | 第51-52页 |
·抑菌性测试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表征 | 第53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53-54页 |
·抑菌圈直径 | 第54页 |
·温度对抑菌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作用时间对抑菌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对壳聚糖改性及抑菌性研究 | 第58-65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58-59页 |
·合成步骤 | 第59页 |
·抑菌测试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红外谱图分析 | 第60页 |
·核磁共振谱分析 | 第60-61页 |
·P(CS-Br-DMC)分子量测定 | 第61页 |
·P(CS-Br-DMC)抑菌测试 | 第61-62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 | 第62页 |
·溶血测试 | 第62-63页 |
·作用时间对抑菌性的影响 | 第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