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0世纪初——40年代末 | 第9-10页 |
2、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 第10页 |
3、20世纪80年代以后 | 第10-12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四) "亲亲相隐"的完善过程 | 第12-14页 |
一、秦汉时期"亲亲相隐"制度的逐步确立 | 第14-25页 |
(一) 睡虎地秦简与"亲亲相隐" | 第14-19页 |
1、睡虎地秦简与"非公室告"的概念 | 第14-15页 |
2、"非公室告"与"家罪" | 第15-16页 |
3、"非公室告"与"亲亲相隐" | 第16-19页 |
(二) "亲亲相隐"在两汉的逐步确立 | 第19-25页 |
1、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亲亲相隐" | 第19-20页 |
2、汉武帝时期的"亲亲相隐" | 第20-21页 |
3、汉宣帝在立法上对"亲亲相隐"的完善 | 第21-22页 |
4、"亲亲相隐"在秦汉发展的原因 | 第22-25页 |
二、秦代的亲属诉讼和"亲亲相隐"在两汉的司法实践 | 第25-32页 |
(一) 秦代的亲属诉讼 | 第25-26页 |
(二) "亲亲相隐"在两汉的司法实践 | 第26-29页 |
(三) "亲亲相隐"在思想、法律、司法实践中的矛盾 | 第29-32页 |
1、矛盾产生的原因 | 第30页 |
2、如何在实践中解决这种矛盾 | 第30-32页 |
三、"亲亲相隐"与秦汉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 | 第32-39页 |
(一) "亲亲相隐"与告发制度的关系 | 第32-34页 |
1、相隐与告发适用的范围不同 | 第32-33页 |
2、相隐与告发两种法律制度的目的相同 | 第33-34页 |
(二) "亲亲相隐"与连坐制度的关系 | 第34-39页 |
1、连坐制度适用的范围 | 第34-37页 |
2、"亲亲相隐"与连坐制度的联系 | 第37-39页 |
四、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后记 | 第46页 |